
即將合龍的鹽坪壩長江大橋。四川路橋供圖
中新網成都1月15日電(記者劉忠俊)15日零時,經過建設者歷時近4年的奮戰,位于四川宜賓市境內的鹽坪壩長江大橋主橋成功合龍。
宜賓坐擁三江六岸,區域間相對的隔離給交通發展以及群眾出行帶來了較大影響,特別是臨港新區與敘州區的一江之隔,兩岸群眾往來十分不便。為緩解交通壓力,解決流向單一、橋面交通長期擁堵問題,鹽坪壩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應運而生。大橋是《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13-2020)》中規劃的四川長江干線主航道17座過江通道之一。
據了解,鹽坪壩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項目南起于打營盤山隧道洞口,在鹽李路處設互通立交后跨越麗雅大道、長江、臨港濱江路,于北岸設天元路立交后,下穿規劃依云路,過掛弓山止于臨港大道互通立交。主線全長2.14公里,共有包括北岸臨港大道至天元路連接線工程、北岸天元路立交工程、鹽坪壩長江大橋、南岸鹽李路立交及鹽李路改造工程等4個子項目。
鹽坪壩長江大橋是主跨為480米的雙塔雙索面混合式疊合梁斜拉橋,南北岸主塔高182.922米,相當于60層樓高,系全國首次采用“魚躍長江”造型的雙曲變截面結構,橋面雙向8車道,最寬處達57米,設計時速80公里。“大橋獨特的‘魚躍長江’索塔造型靈感來源于宜賓深厚的文化底蘊,分別從‘生態之塔’‘三江之塔’‘寫意之塔’三個方面塑造了橋塔造型。”四川路橋鹽坪壩長江大橋項目黨支部書記孫維稱,“魚躍長江”索塔“魚尾”部分將在4月完成。
“在長江中上游首次采用半封閉式鋼板樁圍堰施工,洪水來臨前成功完成北岸水下基礎施工。”孫維表示,建設中的鹽坪壩長江大橋首次將C55高泵送鋼纖維混凝土運用于高塔施工,與武漢理工大學研究合作采用了早強低收縮濕接縫混凝土,加快了主梁建設效率。此外,大橋還采用了世界上精度最高的TS60測量機器人,實現了全天候智能化高精度監測;采用實時全自動智能溫控監測系統,根據溫差自動控制冷卻水流量及溫度,防止大體積承臺混凝土裂縫產生。
據悉,宜賓鹽坪壩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建成通車后,市民開車僅五分鐘便能從宜賓市臨港經開區抵達敘州區,群眾出行更加方便和快捷,也改善緩解了臨港經開區與主城區交通擁堵現狀,給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