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8日 09: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繡娘參照數字技術處理的照片進行刺繡。 呂楊 攝
中新網成都1月17日電 題:探訪成都“AI新錦繡”:數字技術讓傳統(tǒng)非遺煥新生
記者 王鵬
將一張照片輸入軟件系統(tǒng),幾分鐘即生成一幅適合蜀繡的紋樣設計圖,繡娘隨后開始刺繡。與此同時,幾百公里外,顧客在手機上可隨時了解繡娘的刺繡進度……近日,成都“AI新錦繡”產品獲首屆天府文創(chuàng)大賽金獎,讓傳統(tǒng)非遺有了更多可能性。
1月17日,位于成都高新區(qū)的蜀菁館工作室內,幾位繡娘正在刺繡。不大的工作室里,擺滿了蜀錦、蜀繡作品,其中多以大熊貓為主,均通過數字圖片處理技術設計,這也是“AI新錦繡”與傳統(tǒng)蜀繡最大的區(qū)別。
圖為“AI新錦繡”作品。 呂楊 攝
“我們使用數字圖片處理技術設計紋樣,不僅設計快捷,而且保證每件作品獨一無二。”工作室負責人鐘明告訴記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傳統(tǒng)工藝,蜀錦、蜀繡的紋樣需畫師專門繪制,少則數天,多則數月,而“AI新錦繡”將這一過程縮短至幾分鐘。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張大熊貓的特寫照片,經技術人員通過軟件處理后,可呈現數十種變化。其色彩炫麗,線條繁復,頗有印象派畫作之感。
“最重要的是,每一種設計方案都適合蜀繡工藝。”鐘明以其中一幅“AI新錦繡”大熊貓作品舉例,其背景圖案為蜀錦,通過軟件設計,形成了淺浮雕效果。“主體的大熊貓是蜀繡,應用東西方藝術多元的表現手法,既體現了傳統(tǒng)工藝,又結合了現代裝飾特征。”
鐘明從事傳統(tǒng)手工藝已有17年時間,于2016開始研究圖片處理技術與蜀繡的結合。他表示,之所以有此轉變,一方面是應對市場變化,一方面是希望拓寬傳統(tǒng)手工藝表達的可能性。
“傳統(tǒng)蜀繡美學與現代家裝風格差異較大,銷量不佳,剛好前幾年圖片處理技術發(fā)展很快,便想到了結合。”在鐘明看來,該技術能把每個人喜歡的照片變成蜀繡,從而讓蜀繡進入千家萬戶,傳統(tǒng)非遺也得以煥發(fā)新生。
圖為從照片到紋樣設計圖對比。 呂楊 攝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工作室正與成都多個社區(qū)聯(lián)合,由專業(yè)繡娘培訓社區(qū)的殘障人士、居家婦女,進而實現訂單化。
談及未來,鐘明說,該技術將為更多殘障人士提供工作機會,也將逐步實現蜀錦蜀繡的遠程定制。“我們基于互聯(lián)網與AI結合的錦繡訂制平臺已進入試驗階段,當繡娘在家中刺繡時,值班大師可通過視頻了解其加工情況,對技法和質量進行遠程掌控,顧客也可以看到自己定制產品的刺繡進度。”(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