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懸浮人工心臟設備。華西醫院供圖
中新網成都2月22日電 (記者 王鵬)22日下午,四川首例安裝純國產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火箭心”)的患者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出院。
據了解,該患者為30歲男性,2019年4月因嚴重的心力衰竭來到華西醫院心臟內科治療。由于藥物抗心衰治療效果不佳,在日常生活中,該患者輕微活動一下便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只能等待心臟移植。但因供體匱乏,加之自身重度肥胖,該患者一直未等到合適的心臟供體。
“在捐獻器官短缺的情形下,人工心臟是終末期心衰患者救命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介紹,今年1月13日,華西醫院為該患者進行了手術,成功將“火箭心”植入其體內。經過30余天的嚴密觀察和治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于2月22日順利出院。

圖為四川首例安裝純國產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火箭心”)的患者。華西醫院供圖
安琪教授介紹,在中國35歲以上的人群中,心衰患者保守估計約1600萬。當心衰進入終末期時,心臟移植與機械輔助裝置(人工心臟)是最后的治療希望。“由于潛在捐獻者嚴重匱乏,等待移植的患者數量較多,人工心臟成為心臟移植以外治療心衰最有效的方式。”
據了解,人工心臟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使用,挽救了大批瀕死患者。其原理是利用一個人工制造的血泵與心臟并聯,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臟的作用。但是,高達百萬元人民幣的設備費用讓中國廣大患者難以負擔。
安琪教授介紹,此次為患者植入的“火箭心”,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下屬的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是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HeartCon),于2020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進入臨床試驗。該裝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唯一純國資企業生產并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記者在現場看到,重量為180克的“火箭心”設備非常小巧,能直接放入心包內,導線也是很細小一根。其控制器和電池均很小巧,整個設備像一個馬甲一樣背在患者身上,對其日常生活影響較小。
“目前常見的人工心臟十分笨重,不能直接植入患者心包,只能放在皮下,導線也非常粗,同時患者還需要攜帶一個外接的‘行李推車’放置電池。”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王亞波醫師介紹,“火箭心”屬第三代產品,從初期的軸流技術變為磁懸浮式,不但使其體積大大縮小,更易于植入,且盡可能地減少了血細胞的接觸磨損,使產品更加經久耐用。與此同時,更為先進的機械工藝處理也使得其抗凝性大大提升。
據了解,“火箭心”植入患者的順利出院,標志著四川終末期心衰的治療步入新階段。預計今年,“火箭心”將全面在華西醫院多學科終末期心衰治療團隊中應用,治療晚期重癥心衰患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