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成都3月13日電 (記者 賀劭清)“這幾年草莓行情看好,但是種植的過程中極易死苗,葉片先發紅,再枯死,拔出來根是爛的,看得人心疼。”初春時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草莓種植戶侯勇將自己在種植上遇到的困惑告訴入戶收集問題的信息員。在上報“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不久后,他收到了平臺指派專家的詳細回復,以及科技特派員現場技術幫扶的預約。
據了解,“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是四川省科技廳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模式。當前共有1.9萬余名專家在該平臺實施“云端問診”,解決農村地區缺技術、缺人才、有效技術需求不足、技術供給渠道不暢等現實問題。

北川縣組織科技特派團成員西南科技大學張洪副教授在擂鼓鎮蓋頭山村開展春茶實用技術培訓。四川省科技廳供圖
當前正值春耕好時節,除了根據信息員報送的信息指導農戶耕種,病蟲害防治也成為科技專家的重要工作。“蚧殼蟲是涼山州的常見病蟲害,主要以預防為主,如果等到發病后再開始防治,效果不會理想。”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科技股股長魯建鋒介紹,利用平臺的大數據,信息員會在專家指導下定期對轄區內農戶進行指導,提高農戶對常見病蟲害的辨別、預防,并將農作物遭遇病蟲害實時上傳至網絡,方便專家對癥下藥。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開通以來,從第一書記、駐村農技員、大學生村官、企業技術員等組建信息員隊伍6萬余名,負責收集、上報科技需求。1.9萬余名專家實時在線,負責解決糧油作物、經濟作物、畜禽水產等產業技術問題。
朱君章是巴中市巴州區聘任的區級科技特派員,常年行走在田間地頭的他負責15個鄉鎮45個村的經濟作物技術服務。“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行走都有困難。”指著化成鎮長灘河村成片的果林,朱君章介紹,根據當地土壤情況、地理位置,在四川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陳棟研究員幫助下,灘河村引進了晚福春、青脆李等品種,建成1600余畝桃、李產業園,曾經的荒山野嶺已花果飄香。

“四川科技扶貧在線”樂山市平臺赴馬邊縣組織開展信息員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會。四川省科技廳供圖
在朱君章看來,“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讓專家與農戶們溝通、交流更及時有效。農戶們在生產中遇到任何無法解決的問題,都能夠通過平臺進行反饋,讓問題得到解決,同時也讓專家們把自身工作和科學知識更好的運用到生產中去,達到雙贏的目的。
為了防止村民在網絡簡單搜索,盲目發展產業,“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通過加強行業信息預測服務,綜合提供農業產業現狀、龍頭企業、技術依托單位、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等信息,分析行業前景,為政府、企業、專合組織等提供產業綜合資訊。截至目前,平臺已推送產業信息、龍頭企業信息、技術供給信息4000余條。
“平臺上縣本級專家不能解決的技術難題,將線上推送至市級專家,若不能解決,最終將推送到省級專家。重大問題還可申請專家團隊到現場會診,直至問題解決。”四川省科技廳農村處處長蔡紅表示,除了推動技術需求跨地域、零距離高效對接,該平臺還將著眼鞏固拓展科技扶貧成果,探索構建面向農業農村農民、基于“互聯網+”的新型、長效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