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開展了一系列主動性考古發掘,三星堆、宣漢羅家壩、渠縣城壩、江口古戰場等遺址中涌現出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渠縣城壩遺址開展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成都3月25日電 (記者 岳依桐)記者25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十三五”期間,該院始終緊跟考古學科發展前沿,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價值,積極推動公眾考古,促進文旅融合,使文化遺產真正發揮最大效益。
據介紹,在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任務極其繁重的情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解決重大學術問題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主動性考古發掘,三星堆、宣漢羅家壩、渠縣城壩、江口古戰場等遺址中涌現出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上述發現不僅讓世界加深了對四川優秀古代文化面貌的認識,也為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考古工作者在宣漢羅家壩遺址開展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服務重大經濟社會民生工程
本著“既有利于基本建設,又有利于文物保護”的基本方針,為進一步有效解決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工作方式。
對涉及大型基本建設的項目,該院在項目設計初期就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以便盡早掌握地面地下文物的分布和埋藏情況,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對于大型基本建設的考古項目,聯合全國各高校共同攻關,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文化遺產;與各地市(州)和重要文物分布縣(市)共建“考古工作站”,強化省市聯動、擴大考古文勘人才儲備。
基于上述措施,“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順利完成“烏東德水電站”“成貴高鐵”等200余項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超20余萬平方米,為地方重大基本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考古工作者在江口古戰場遺址開展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
近年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中國”的框架下,圍繞重大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在川西地區新發現20余處舊石器時代地點,填補了川西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空白;在金沙江流域新發現一批先秦時期遺存,構建出金沙江流域的文化序列,為進一步了解文化互動和人群遷徙提供了重要材料;川西蜀文化的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對于全面了解古蜀國社會和祭祀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川東巴文化的考古發掘也取得重大收獲,宣漢羅家壩遺址新發現的一批極具特色的墓葬,完善了戰國早中期巴文化的體系;渠縣城壩遺址新發現的東周墓葬則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渠縣城壩遺址兩漢時期的城址和津關遺存的考古發掘過程中,新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竹木簡牘,為研究秦漢帝國如何經營川東地區提供了重要材料;宋元(蒙)古城的考古調查取得重大成果,為聯合“釣魚城”申遺提供了有力支撐;眉山江口古戰場遺址的考古發掘,為全面了解明清鼎革之際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提供了新的材料。
上述重要發現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江口古戰場遺址獲“201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渠縣城壩遺址2018年度考古發掘獲“中國社科院2018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并入圍“201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江口古戰場遺址、渠縣城壩遺址、會理猴子洞遺址等分獲2017、2018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艙中開展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科技考古手段更加完備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積極開展了包括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冶金考古、環境考古、體質人類學等在內的科技考古工作,并將磁法電法技術設備,無人機航空攝影、遙感、RTK、GPS、GIS、金屬現場檢測等技術設備,X射線衍射、顯微共聚焦拉曼光譜、背散射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技術、冷凍切片機、激光粒度儀、人骨測量儀、顯微CT技術、三維激光掃描與建模技術等多種現代高級技術和設備貫穿在考古發掘前、發掘中和發掘后研究與資料整理的全過程。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江口古戰場遺址地下文物分布調查、宣漢羅家壩遺址出土青銅器科技分析、城壩遺址出土竹木簡牘保護、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石棺葬出土人骨研究以及四川各地先秦時期的環境、地質、農作物等方面的研究。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開展了四川礦冶遺存的調查項目,重點完成洪雅瓦屋山礦冶遺存調查,新發現礦冶遺存50余處,摸清了該區域從先秦時期至明清時期的礦冶活動面貌;在渠縣城壩遺址率先采用三維數據整合和VR技術,并將考古發掘和虛擬展示融為一體,也因此榮獲“2016~2017年田野考古一等獎”。
各類“黑科技”也為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的開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考古工作者創造性地在“祭祀坑”上方搭建配套有恒溫恒濕設施設備的考古發掘工作艙,以確保“祭祀坑”埋藏環境的穩定,維持溫度、濕度的恒定狀態,并在外圍建設現場保護實驗室和專家會診室,全方位保證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順利實施。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將考古成果融入到民生工程中。該院以宣漢羅家壩遺址和渠縣城壩遺址的連續考古發掘為基礎,將這兩個遺址納入到“國家大遺址”,促進了宣漢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和城壩遺址的遺址公園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