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曉潤正在進行實驗。 呂楊 攝
中新網成都7月9日電 (徐楊祎 陳靜)“1只普通節能燈含汞量約0.5毫克,滲入地下后可造成180噸水變成‘毒水’無法飲用,我的工作就是分析、鑒別這些危險廢物,為危險廢物處置提供專業、科學、重要的數據和建議。”9日,成都環境集團“環境鑒險師”周曉潤走進實驗室,對昨日提取的危廢樣品按處置工藝進行分類檢測。
據了解,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危險廢物涉及石油、化工、冶金、汽車制造、電子產品制造、生物醫藥等諸多行業。而“環境鑒險師”的工作,便是利用專業技術鑒別危險廢物,讓危險廢物完全可以“轉危為安”,甚至“變廢為寶”。
談及這份對于普通市民而言稍顯陌生的工作,周曉潤回憶,七年前,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的自己瀏覽網頁時,偶然發現了一則危廢處置中心實驗室人員招聘公告。“最開始只是對這個新職業感到好奇,后來發現竟然和我的專業非常匹配。”

周曉潤正在進行液體廢料檢測。 呂楊 攝
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周曉潤以為自己只需要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做實驗,而實際工作卻比他預想的要復雜得多。在取樣現場,“環境鑒險師”需要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著防毒面具,對危險廢物進行“抽樣審計”;在實驗中,由于危險廢物成分過于復雜,而且存在很多偶然因素,“環境鑒險師”必須極為仔細,不能有任何失誤;根據不同鑒別結果,“環境鑒險師”需要建議采取焚燒、物化、固化等處置方式,同時還需根據某些特性建議優先處置順序。
遇到應急搶險任務時,不論時間、不分地點,周曉潤等“環境鑒險師”都需要隨叫隨到,奔赴現場進行檢測。“由于危險廢物的特殊性,在轉運過程中不穩定因素較多,所以我們必須爭分奪秒,第一時間將其安全轉運回廠進行處置,以確保環境安全穩定。”周曉潤介紹。
危險廢物處置是全世界都關注的重要課題,成都的“環境鑒險師”們積極拓展危險廢物檢測分析新思路,不斷將技術成果理論化。周曉潤與同事目前已獲一種單質鎂的危險處置系統國家專利授權。同時,他還發表儀器殘留物對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硒和碲的影響探討專業論文,完成BC廢液的處置工藝試驗。這些科研成果進一步助推了全國危廢處置行業發展進程。
“保護環境不僅是環保工作者的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只要能堅持做好本職工作,就能形成保護環境的合力,能更好地守護身邊的綠水青山。”周曉潤說,從事這份工作后,自己對危險廢物有了新認知,生活中經過某個企業都會不經意地想,“這家企業的廢物是如何處置的?”
據了解,四川成都危廢處置中心是《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中31個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置中心中的一個,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重點環保項目。成都環境集團環科股份共有7名“環境鑒危師”負責成都危廢處置。有的鑒險師負責市場前端的服務,如危險廢物類別的鑒定,處置方式的初步判定以及環境應急搶險等內容;有的鑒險師負責危險廢物入場后理化性質的鑒別,如取樣、檢測、性質判別、開展小試工作等。
“鑒于危險廢物在收運、處置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為確保風險受控,更好守護生態環境安全,我們設立了‘環境鑒險師’這一崗位。”成都環境集團環科股份副總經理唐錢剛介紹,近年來該集團在危險廢物處置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目前環科股份已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專利40項,已獲專利授權33項,其余7項專利正在審查中。下一步成都環境集團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研發新設備、新工藝、新方法,為危險廢物的安全、環保處置保駕護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