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1980年9月,廣漢向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恢復“向陽鄉人民政府”建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廣漢向陽在中國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 向陽鎮人民政府供圖
中新網廣漢向陽9月2日電 題:“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四川向陽:改革無止境 振興正當時
記者 賀劭清 楊勇
“周末我們這里更熱鬧,有許多秋游、吃鮮毛肚的游客。”剛將兩大盤牛雜倒入沸騰的紅油火鍋,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鎮毛肚火鍋店老板娘楊萍又忙著起身招呼尋香而來的食客。店外,三三兩兩的村民游客正坐在青白江江畔喝茶聊天,一座寫有“中國第一鄉”的拱橋飛架南北,似乎訴說著這座平凡小鎮不平凡的歷史。
1980年9月,廣漢向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恢復“向陽鄉人民政府”建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向陽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首批試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再到獲頒四川首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書……40多年來,向陽改革步履不歇,在一次又一次的先行先試中為鄉村振興寫下生動注腳。

向陽鎮新貌。 向陽鎮人民政府供圖
位于青白江北岸的向陽鎮政府有一道不起眼的灰黑色小門,當年“人民公社”的木牌正是從這道緊鎖的小門前摘下。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前后的圖片、文字等珍貴史料則被放入鎮政府陳列室,無聲述說著那個波瀾壯闊的大變革時代。
“現在提及‘人民公社’摘牌,常把它看作驚世駭俗之舉,事實上在摘牌前兩年,包產到組、到戶的經濟體制的改革已經進行。”曾在廣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過的黃毅介紹,在摘牌之前,向陽的“人民公社”已被架空,向陽公社干部分成了行政、農副業,社隊企業三個班子進行運轉,而四川省委也成立了調研小組對這場自下而上向陽改革進行了調研。
雖然“人民公社”摘牌是行政體制適應經濟的發展必然,但包產到戶、摘牌等改革的過程依然困難重重。“包產到戶時我正14歲,因沒有勞動力,母親在家老是唉聲嘆氣,好像‘天塌下來了’,過了一段時間她才切身感受到‘這樣做確實效率提高了’。”在漢舟電氣董事長葉春志看來,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任何改革創新都不是易事,也因此更需要乘風破浪的勇氣。

向陽鎮新貌。 向陽鎮人民政府供圖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向陽鎮內中小企業開始蓬勃發展。向陽鎮也成為四川省率先實現小康的鄉鎮之一。
作為向陽本土工業企業,近年來漢舟電氣的電氣設備遠銷泰國、新加坡、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葉春志介紹,雖然“人民公社”摘牌的歷史漸漸遠去,但在自下而上探索和自上而下推動之間形成的良性互動,卻根深蒂固地融入到向陽發展的方方面面,該電器廠有些設備的革新便是來自于一線工人。
當前,向陽鎮已經從一個傳統農業鄉變身為工業強鎮,但不斷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仍是其發展的主題。2018年,四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第一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書便頒給了向陽鎮。
向陽鎮同花社區黨總支書記劉長敏介紹,向陽鎮擁有年屠宰量超10萬頭的“西南第一牛市”,周邊有多家以火鍋料制品、火鍋底料為代表的火鍋調味食品企業。在拿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書后,社區開始盤活閑置資產打造“火鍋公園”,用土地流轉撬動鄉村振興。
向陽鎮的變遷,是中國成千上萬個村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縮影。在中國脫貧攻堅戰收官后,還有更多村莊將在鄉村振興中迎來華麗蛻變。
“改革給了向陽發展的基礎,給了向陽變革的精神,但近年來向陽周邊的鄉鎮都迎來了快速發展,這也給了我們更大壓力和動力。”向陽鎮黨委書記鐘昌濤介紹,目前向陽正圍繞鄉村振興,進行新一輪的土地利用規劃,并推動工業反哺農業,推動集體增收、百姓致富、企業盈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