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月25日電 (祝歡 堯欣雨)“近年來,成都不斷重塑城市空間,而提高綠色空間利用率,為綠色空間多維度賦能,則是成都快速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切入點。”25日,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李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將綠色空間的生態價值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能,能提升城市品質和競爭力。
在正在召開的成都兩會上,“公園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作為國家批準的低碳試點城市之一,成都正積極推進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2021年,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全域增綠項目2888個,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環城生態公園全線貫通,新建各級綠道780公里,新增立體綠化23.8萬平方米,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1.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3%,“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成為城市靚麗名片……這是成都市市長王鳳朝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呈現的亮眼答卷。2022年,成都將繼續堅持“雙碳”引領,出臺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調整行動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成都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是如何把良好的綠色生態‘底色’從‘顏值’轉變為‘價值’。”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大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衛兵表示。川西林盤是成都特有的“近自然”田園生態系統,實質上是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可持續人居環境和生態碳匯系統。然而,川西林盤對于低碳公園城市建設的生態價值未得到充分重視。劉衛兵建議,要將川西林盤保護與其經濟發展轉型和生態碳匯價值等相結合,通過對其碳匯效應的科學合理利用,將川西林盤資源轉變為生產力,助力成都形成全國零碳經濟區發展的示范樣本,助力公園城市邁向碳中和,增加林盤居民收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利益關聯主體的角度來看,大家應該形成合力,共建共享,才能更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這在我看來才是核心要義。”成都市政協委員、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趙銳認為,成都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時不僅應有政策的引導,還需要商業激勵以及全民參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