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7月8日電 (楊予頔)7月8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2022年第1次新聞通氣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會上解讀了近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構建四川省“四區九帶”生態修復格局,提出八大分區主要任務,并部署十項重大工程,到2035年,四川省自然系統狀況將實現根本好轉。
“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黃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羅旭剛介紹,為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合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6月28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正式印發實施《規劃》。
據悉,《規劃》提出總體目標和分期目標,構建了四川特色的“四區九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按照“氣候區劃—地貌分異—流域分區—生態系統類型”區劃體系,明確了各分區生態修復的主要問題、重點區域和主攻方向。
同時,《規劃》還以修復區為指引,明確了草原植被修復、森林質量提升、濕地恢復等單要素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重點區域和主要任務。部署了金沙江上游高原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雅礱江中上游高原濕地水源涵養與高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金沙江中下游—大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土保持修復、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水源涵養生態保護和修復、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長江上游水土保持與巖溶石漠化綜合治理、成都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長江黃河上游生態網絡建設、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等10項重大工程和20個重點項目。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實施傳到機制,推動橫向統籌協調,構建多部門參與的生態保護修復協作機制,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研究制定重大政策,統籌協調各部門事權,共同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目標任務,謀劃實施重大工程,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強化縱向傳導約束,構建省、市、縣三級生態修復規劃縱向傳導體系。同時,科學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嚴格規范生態保護修復行為,制定生態保護修復負面清單,強化項目管理。引導綠色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產品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價值轉化,充分發揮生態系統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以及支持服務功能,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
“《規劃》全面摸清了四川省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存在的生態功能退化、生態系統受損、空間格局失衡等問題,聚焦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謀劃了重大工程,推動單要素生態建設向多要素系統修復轉變。”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修復處處長單鑫表示:“同時,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還同步建設了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評價預警平臺,開展重大項目上圖入庫,運用測繪遙感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我省生態保護修復全方位統籌、全地域聯動、全過程監管,實現‘一盤棋’管理。”
“下一步,自然資源廳也將牽頭推動各級各類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上圖入庫,加強動態監管,實現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一張圖’管理。”羅旭剛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