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瀘州龍馬潭大沖頭村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省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
2021年12月22日 16:13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2日電 (鄒立楊 姚艾青)22日,全省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表彰及現場推進會在遂寧市舉行,會上,瀘州市龍馬潭區雙加鎮大沖頭村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省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并作為全省唯一村社區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過去的大沖頭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單一,村集體經濟幾乎為空殼,屬省定貧困村。2020年,中伙鋪村和大沖頭村在兩項改革“前半篇”文章工作推進中,合并為一個村。調整后的大沖頭積極搶抓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發展機遇,聚焦提升文化服務效能、增強文化發展動能、增添鄉風文明底色,打造生態宜居、文化厚植、產業多元的活力漁灣圖景,全力擦亮大沖頭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省首批鄉村治理示范村、省文明村等多個金字招牌。

  多方整合文化資源集聚蝶變

“十里漁灣” 。 龍馬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十里漁灣” 。 龍馬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哇,我們的村史館建得太好啦,陳列物品多樣,從過去到現在,都有根源可尋啦!”12月21日冬至,陽光穿透云層照耀著大沖頭村,在新建的村史館內,雙加鎮群團文體服務中心文化干事趙小玲正組織村里的好婆婆、好兒媳、致富帶頭人等先進典型參觀村史館。

  打造多種文化活動陣地,讓文化資源“多”起來,村史館成為大沖頭文化陣地最靚麗的風景。

  加大政府購買力度,高標準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套建設文化活動室、廣播室、室外籃球場等場所,讓文化資源豐富起來。

  實施“十里漁灣”風貌提升工程,打造漁文化文創小品、新(改建)健身步道、完善停車場、增設馬拉松補給站、美化旅游廁所、開通旅游點公交專線,讓打卡游客多起來。

  積極開展區域文化共建,與區書美協會、音舞協會、攝影家協會等協作共建文化工作室,實現“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每周開設攝影、少兒書畫和舞蹈培訓班,培養本土文化骨干38名,讓文化活動豐富起來。邀請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老師到村開展廚藝、農家樂運營、抖音拍攝等培訓,讓大沖頭的故事豐富起來。

  采取購買服務、項目補貼等方式引入仁人公益、鄰萌公益等社會組織和大學生志愿者定期到村開展服務,今年共開展書畫展、讀書會等群眾文化活動16場,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豐富形式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今年4月,為期一周的龍馬潭區鄉村文化旅游節在大沖頭舉行,交出了一份時代的靚麗答卷:馬拉松比賽、親子摸魚、采摘黃桃、漢服秀、搶鴨子、垂釣競技、黨史知識問答等10多項文旅活動,吸引10余萬人參加,綜合收入超過5千萬元。

  打造多種文化場景,讓文化服務“活”起來。鄉村文化旅游節領動龍馬潭做精品牌文化服務,系列按需供給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動又不斷豐富著村民們的精神生活。

  做優流動文化服務。“送戲下鄉”、公益電影放映、圖書優惠購等文化惠民服務,80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看大戲、觀電影、購圖書”的精彩生活。分片組織開展包粽子、做香囊等民俗活動,讓村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增進感情、互助守望。將農家書屋建成區圖書館分館,以“一卡通”為媒介,實施書籍全區“漂移”,讓城鄉共享均衡文化資源。

  做細數字文化服務。依托“智游雙加”項目,實現“十里漁灣”WIFI全覆蓋。實施智慧廣電工程,打造遠程互助平臺,開展網絡文化課程培訓。依托“博看書苑”數字圖書館等提供云上文化資源,實現云上文化供給高效高速。

  做精品牌文化服務。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做優做精地方特色文化活動,提升鄉村文化旅游節、新時代鄉村讀書會、農民運動會、百家宴等品牌活動影響力、吸引力,實現群眾參與活動全覆蓋。

  彰顯魅力文化底蘊扎實豐厚

環湖馬拉松賽。楊尚威 攝
環湖馬拉松賽。楊尚威 攝

  打造鄉土文化場景,讓文化底蘊“厚”起來。大沖頭村探索創新農村公共文化空間載體,挖掘鄉村優秀民俗、農耕、節慶、名人、祖訓家規等文化資源,提供鄉土文化沉浸式體驗服務供給,塑造和諧共生的美德風尚,展現人文美。

  弘揚農耕文化。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和教育實踐基地,開展農耕文化沉浸式體驗教學,茁壯農耕文化之根。聯合田源家庭農場、鄉韻公司,利用生態采摘園、魚苗孵化中心等,建立青少年勞動實踐活動。加強民間藝人、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等多元化鄉土人才培育和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建設鄉土文化展示基地。

  深挖漁村文化。突出“漁文化”,在十里漁灣新建文創小品18個,設立魚種展示文化長廊300米,打造“漁文化”展陳室,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漁村姑娘》等3部原創音舞作品。

  厚植時代文明鄉風。建立以村黨委為核心,村集體經濟組織、鄉賢聯誼會、結對共建單位等15個組織為補充的“一核多元”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建設,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

  融合發展文化產業紅紅火火

  5月28日,大沖頭村集中打漁的視頻登上了各大媒體平臺,燃爆了朋友圈。村民們懷抱大魚、笑容燦爛的背后,一方方魚塘碧波蕩漾,如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漁灣內,與花草、小橋、流水、人家相映成景,美不勝收。

  打造“十里漁灣”風景區,讓文化產業“火”起來。以文化振興推動產業連片多點多極發展,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近郊游,大沖頭一躍成為瀘州人休閑娛樂的網紅打卡地,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做足水上文章。依托國家級專合社大春漁業專合社,培育養殖大戶11戶,帶動農戶584戶,發展水產養殖2000余畝,產值2100萬元。發揮豐富水資源優勢,規范建設川南最大的國際標準競釣池,常態化開展休閑垂釣、競技釣、親子摸魚等文化活動。

  拓展岸上經濟。建設“訂單高粱”產業區,種植有機高粱800余畝;引進社會資本,發展特色柑橘種植2000余畝、翠冠梨種植400余畝。引入業主規模化發展黃桃、果桑、葡萄等精品水果和桃花、梅花等觀賞花卉,結合四季變化開展“桃花節”“梅花節”及各類鮮果采摘節,讓四季瓜果飄香,推進實現“以花為媒,以果會客”。

  突出文體為媒。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百家宴”、松灘湖環湖馬拉松賽、廚魚大賽等活動,豐富群眾文旅活動,吸引游客20余萬人,拉動消費近3000萬元,實現旅游收入120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增收8000元,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立體化。

  在大沖頭,亮麗的風景、豐富的活動、三產的互動,帶火了雙加鎮的旅游,僅去年,全鎮就接待游客30多萬人,綜合收入超1億5千萬元。良好的生態,也成了龍馬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宜居、鄉村振興的招牌。(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 亚洲人成网999久久久综合 | 久久综合国产亚洲青青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