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一起來追“星”》綜合實踐課。 王磊 攝
中新網成都12月17日電 (楊予頔)“為了這堂課我們準備了一周多的時間,不僅了解了很多關于考古方面的知識,也感受到了三星堆考古的人文之美。我覺得這樣的課程對于提升我們的‘軟實力’、全面發展,非常有意義。”17日上午,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剛結束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綜合實踐課程的初2020級學生文采說。
情景再現三星堆遺址挖掘歷史、將三星堆文創元素通過二次創作移植到日常生活用品上、以三星堆文化元素設置的益智“玩具”……當日上午9時30分,在老師的帶領下,成都七中初2020級的學生們在一堂名為《一起來追“星”》的獨特課堂上,通過不同的角度表達著自己對三星堆文物的理解。“我們了解到了一些考古的技術,對一些步驟有了初步的了解。考古專家身上的工匠精神也打動了我,我認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代代相傳。”該校初2020級學生張軒瑞說。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一起來追“星”》綜合實踐課。 王磊 攝
“這樣的課程打破了博物館‘高高的圍墻’,讓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間架起了一道非常暢通的橋梁。能感覺到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已經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在三星堆博物館社教部主管鄒鵬看來,將歷史文化與傳統學科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讓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地“活”了。
據了解,該綜合體驗課程只是成都市“巴蜀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的其中一部分。2021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四川省文物局等部門的支持下,成都博物館聯合成都博物館協會、成渝兩地近20家文博單位以及成都市部分中小學校,實施開展了該項目。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探尋古油燈中的科學奧妙》物理課。 王磊 攝
據悉,該項目初中課程主要針對七至九年級學生,由成都博物館與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共同研發實施,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14門學科,共40課時。課程體系以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巴蜀文化為核心,讓巴蜀地區傳統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中國非遺文化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博物館進入校園。
“同學們,現在我手中拿著的就是成都博物館專程送來的邛窯省油燈,大家知道省油燈為什么省油嗎?”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初2020級1班的物理課上,物理教師正向學生們展示成都博物館藏品邛窯省油燈的“真面目”。一邊剖析省油燈的歷史淵源,一邊介紹省油燈的物理原理,一堂課下來,該班同學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同時該物理課還通過網絡課堂面向四川省及省外兩百多所學校進行了課程直播。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探尋古油燈中的科學奧妙》物理課。 王磊 攝
“像咱們這堂物理課,老師把文物和物理原理相結合,不像過去博物館工作人員僅僅針對文物本身介紹那么生硬。由在校老師研發課程,我們博物館提供資源支持,將巴蜀文化與學科深度融合,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傳遞巴蜀文化的相關內涵,這樣才能真正促進館校教育工作的跨界互融。”成都博物館公眾服務與社會教育部主任冉靜介紹,成都博物館還開展了配套流動展覽,通過展版和仿制文物展示、現場講解、互動手工等形式向廣大學生宣傳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流動展覽”已先后進入成都七中育才等學校,惠及1400余學生。“目前咱們的‘巴蜀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我們未來也會不斷拓展該項目的輻射面,希望通過該項目讓館校合作成為常態化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