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6日電 ( 吳平華 吳茜)成都青羊區在迅速響應、連續出臺兩份助企紓困政策后,《青羊區“1+5”產業發展若干支持政策》隨即出臺,對于受疫情影響的市場,青羊區不僅在短期內注入“強心針”,推動其迅速“回血”;更將眼光放長遠,以中長期為刻度來謀劃產業發展路徑,也為企業培育更優質的發展土壤。

為何青羊能做到人所未能?迅速回應企業訴求、精準瞄準發展痛點、“下狠手”為企業紓困——在與青羊區相關負責人對話中,一種可以被總結為“快、準、狠”的治理思路透露出原因。
這也是在“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建設目標下,青羊區提升超大城市中心城區治理水平、開展“三服務三提升”、推動共治共建共享的最終體現。
危機中同樣育新機。當前正處于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節點,“快準狠”的青羊,正在全國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比拼中“殺”出一條新路。
快:快人一步發布紓困政策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當前,必須搶抓時間窗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
在5月24日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出爐后,各地相繼出臺穩經濟政策,第一時間政策落實落細。5月28日,四川省《扎實穩住經濟增長若干政策》出爐;成都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持續開展“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調研實踐活動,加緊加勁落實助企紓困政策。
青羊反應可謂迅速。5月31日,在《青羊區貫徹落實成都市支持市場主體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出臺5天后,《青羊區穩經濟促增長十條政策措施》迅速出爐,成為較早推動國務院、省、市相應穩經濟政策落地的區域之一。
快,是青羊應對此次“壓力測試”的“第一板斧”。在貫徹落實國家、四川省、成都市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青羊立刻組織開展調研走訪,充分征求意見建議,連夜研究穩經濟促增長十條政策措施,并在第一時間對外公布措施具體內容,令企業盡快知曉,以解決其燃眉之急。
但青羊的“快”不止于解近憂。新一輪產業風口將至,青羊還提前布局、搶先謀劃,拿出了一套系統性強、覆蓋面廣的產業升級政策,為城市發展謀長遠。
在“兩區優城、四業興產”的發展戰略下,青羊借鑒相關城區先進經驗,出臺了包括加快引育優質市場主體推動產業建圈強鏈和強基提能,以及促進航空產業建圈強鏈強基提能、促進金融業、文旅產業、商務商貿產業、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1+5”產業發展支持政策,不僅對應青羊現代化發展的五個方面,也頗具競爭性和前瞻性。
據青羊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出短期和中長期兩類政策的“組合拳”,青羊意在盡可能全方位覆蓋企業發展的實際困難,同樣也是打破青羊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
狠:累計完成各類租金減免已超千萬
外界看來,要讓地方紓困成效盡現,快是第一要義,但同時,亦不能忽視實際情況。政策的落地見效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要摸清家底、把握機遇,立足實際進行精細化配套、精準化落實。只有用活政策、用足政策,才能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
但要讓政策供給充分匹配市場需求,并不容易。
縱觀青羊全區產業發展,特點十分突出:一方面,青羊地處成都千年城市中心、歷史文化原點,坐擁包括寬窄巷子、杜甫草堂在內成都主城區70%以上的文旅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具備天然優勢;另一方面,成飛公司、611所、凱天電子等50余家航空企業齊聚于此,區域內航空科技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約600億元、占全市產業規模50%。
青羊在紓困政策上采取“兩條腿走路”,恰好對應兩類企業的不同訴求。
不久前成都舉辦的一場文旅企業紓困座談會上,傳遞出一種聲音:由于文旅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大多屬輕資產運營,融資渠道有限;而文旅企業受疫情影響嚴重、業務量銳減。基于此,“融資難”成了威脅文旅企業生存的頭號難題。
面對資金的困擾,青羊大手筆拿出“真金白銀”,切實解決企業難題。比如,對于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青羊創新推出“蓉易貸·青易享”金融產品,對區內“蓉易貸”白名單企業融資給予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10%的貼息補助,主導產業白名單企業貸款享受貼息額度最高可達30%。同時,銀行也在貼息利率的基礎上讓利高達60個BP。
青羊一家文化企業負責人指出,解決錢的問題對于當前的企業來說最為實際。據統計,僅房租一項,截至6月5日,青羊各區屬國有企業累計完成各類租金減免1018.89萬元,惠及112戶市場主體。
除直接“輸血”外,青羊還積極搭建產業鏈,推動企業通過造血“自救”。
據青羊區新經濟和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多地正推動打造航空產業配套基地,盡管青羊航空產業基礎較強,但本地配套率并不夠高。因此,青羊將進一步通過推動產業集聚、提升研發水平等方式,提高產業配套率。
準:設立常態化政企對接機制
在出臺廣口徑、全領域覆蓋政策的基礎上,青羊也深知,個體的情況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套政策、一種方案解決所有問題。針對每個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青羊還探索出一套動態調整機制,將治理顆粒度做到盡可能細。
一種有效的方式,如有專家指出,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和社會的信息溝通,積極宣傳,引導預期,保障政策能夠讓所有滿足條件的群體受益。

事實上,青羊早早就建立起有效的政企對接機制。自今年三月以來推進的“三服務三提升”行動中,將“服務企業提升營商環境建設質效”行動納入其中,并建立起常態化企業聯系服務走訪機制,將企業“一對一”走訪服務納入日程。
這種“廣開言路”的工作方式也同樣沿用到政策制定上。據青羊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上述《青羊區“1+5”產業發展若干支持政策》出爐前,青羊給100多家企業點對點發送調查問卷,以確保政策有用、好用。
為企業謀發展,也是為區域謀未來。對于謀劃新一輪發展的青羊,升級正從治理層面開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