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3日電 (黃自強)從偏安一隅的小鄉鎮到全省首批文化振興示范鄉鎮,從普普通通的小村寨到躋身“全國生態文化村”,是什么讓一個小鄉村實現如此蝶變?走進北川縣青片鄉,在勤勞的羌族兒女身上、在熱鬧的羌族篝火中、在多彩的山水風光里,就能找到“答案”。

以文興旅抓發展
“清冽的咂酒喝起來,歡快的沙朗跳起來,讓我們共同歡迎遠方的客人……”在青片鄉,每到夜晚隨處可見成群的游客圍繞著熊熊篝火和羌族姑娘小伙一起跳著沙朗,摩肩接踵,異常熱鬧。
作為北川面積最大、羌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鄉,青片鄉始終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旅游為路徑,以特色為引領,促進文化內涵與經濟產業相共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云上鄉村,實現了鄉村旅游的新突破。
“由于地理條件的原因,村里產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在上級部門大力支持下,我們結合獨特的羌民俗文化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旅游產業,帶動村民增收。”正河村支部書記何飛介紹,2023年,正河村接待游客4.2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00余萬元。
同時,為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拓展文化展示途徑,豐富文化體驗內容,青片鄉每年舉辦情歌節、沙朗節、紅葉節等品牌民俗活動,培育各級非遺傳承人53名,打造上五非遺展示中心、二八埡高端民宿、茶灣露營基地。據統計,2023年全鄉累計接待游客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00萬元。
以文鑄魂樹新風
漫步在青片鄉街頭,村容村貌整潔,家家戶戶干凈,文明之風蔚然,“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善心”“以德為先,自強不息”等語句常常引人駐足尋思,一幅和諧的文明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以前,村里一旦有婚喪嫁娶,大家都會攀比,自從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理事會成員都會主動上門指導,把事情辦得周到又不鋪張浪費。”上五村村民梁元斌說道。
青片鄉在組建紅白理事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員率先垂范作用,以“黨員帶動家人、帶動親友、帶動鄰居”的形式,以先進示范撬動鄉風文明,為大家樹立弘揚社會新風尚標桿,引導群眾破除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大大降低了村民負擔。
“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村民的生活質量。”茶灣村書記張海徐說,“起初,不少村民都是被動參與清潔活動,隨著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完成了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如今,青片鄉大力開展“星級文明衛生戶”“五星文明戶”“最講誠信戶”等評選活動,群眾都爭先當起了鄉風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為推進移風易俗、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文明力量。
以文興村共富裕
“這次分紅一共領到了5000塊錢,這是村集體經濟帶來的福利,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大的盼頭,希望明年我們村的收入越來越好。”正河村村民周云清開心地說道。
據了解,正河村以“以村為業、以民為主、以農為本、以特為先、以富為準”的原則,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發展旅游業,將凈利潤按照30%留作企業繼續發展資金和給本村村民助學扶貧養老的基金,30%給戶籍在正河村的村民分紅,40%給入股村民分紅。2023年,正河村村民分紅總額達44.6萬元。
2023年,正河村依托旅游產業以及承攬小微項目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1萬元,人均收入同比增加2300余元。其余各村也采取盤活閑置資產、承攬小微項目、實施壯大集體經濟項目等方式,年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人均收入達2萬元。
優美的鄉村自然風光、獨特的鄉土民俗風情、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下一步,青片鄉將全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打造更具影響的鄉村旅游品牌,回應好游客對“詩和遠方”的追求,展現好新時代的鄉村風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