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30日電 (鄒立洋 魏琴)走進遂寧市船山區老池鎮,千畝茶園滿目青綠,連片大棚銀光閃閃,小番茄、櫻桃、枇杷掛滿枝頭。
去年,船山圍繞城鄉融合發展,在老池鎮書院村、金盆村、黃桷村試點打造“千萬工程”示范片,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目前,老池鎮已推動涪江上院業態提升、道路沿線環境整治、豐富文旅業態等工作,不僅提升了鄉村“顏值”,更增加了農業“產值”。
規劃引領,一廊一街三區蓄勢成型
“千萬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統籌城鄉發展,突出鄉村建設的特色,優化資源配置,激活發展動力,又需統籌協調好各鄉村之間的資源力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形成特色化定位。
“書院村、金盆村、黃桷村相鄰,地處遂潼涪江蔬菜樂園核心區,是船山區與重慶潼南的交匯地,這里有著5000多畝蔬菜產業。”老池鎮黨委書記唐賢才介紹,地理位置便利,產業基礎夯實,加上四川職業技術學院龍鳳產教園區建成投用,近萬名學生入住,為相鄰的老池鎮注入了人氣基礎,“同時,作為四川省返鄉入鄉創業示范鄉鎮,老池鎮有著大批創新創業激情的群眾基礎,能更好依托本地智慧力量,參與‘千萬工程’示范片建設。”
基于以上三大優勢,按照“遂潼菜園子,老池農耕樂”定位,以“黨建聚魂、改革領跑、三產聯動、共建共富”為思路,有序推動一廊(產業觀光廊)、一街(幸福里花街)、三區(休閑康養體驗區、優質蔬菜生產區、科研加工交易區)建設,通過三年的持續努力,基本建成“千萬工程”船山表達老池示范。
談起今年的目標,唐賢才表示,老池鎮將結合美麗鄉村路規劃建設,加快推進道路提升工作,實現“產村人”融合基本形成,“樂業樂居樂游”共進初步顯現。
如今,通過整理、改建,村莊道路沿線環境干凈、庭院井井有條、墻繪、花園等特色小景點綴其中,一幅幅和美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來。
模式創新,環境治理“花小錢辦大事”
在老池鎮黃桷村,村民正在修建自家小院墻景。廢棄的瓦片、溪灘上的鵝卵石、淘汰的菜壇,便是墻景的設計元素,盡顯農村鄉土味道。
在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老池鎮以“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光”為目標,采取因戶制宜、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就勢造景的方式,圍繞“自然古樸、原汁原味”的建設主題,充分利用原有村容村貌,合理布局、精心設計,讓村民自家的磚塊、菜壇、瓦片等都有了“用武之地”,打造鄉土本味的微景觀。
“在微景觀打造中,設計、建設都由群眾說了算。”唐賢才說,農民是“千萬工程”的建設者和受益者,老池鎮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通過民主討論、民主決策方式,讓村民充分參與到鄉村建設中。“自主更新直接反映居民改造意愿,又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在農村治理推進中,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老池鎮鼓勵村里的能工巧匠組成施工隊,發揮他們熟悉鄉情、技術過硬、群眾信賴的優勢,就近承接相關業務,精準施策實施農村面貌改善。
金盆村村民姚成勇就是施工隊一員,在施工過程中,他就地取材將家中舊磚、舊瓦綜合利用,最大限度保留當地資源,建設別致的院落風景。
“我們鼓勵少花錢多辦事,不搞整齊劃一的規劃,在節約設計成本基礎上,我們拿出更多錢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讓村民加入環境治理工程建設中來,增加村民務工收入。”唐賢才說。
興業共富,從“人無我有”到“人有我精”
有好的人居環境“打底”,鄉村承載產業空間的想象力就能打開。
當前,黃桷村涪江上院的燒烤露營引得游客爭先打卡體驗,人氣越來越旺。而這樣一個新業態的落地,也激蕩出“漣漪”,書院村奉民菜園水果番茄采摘、金盆村菲園農場農家美食等文旅項目相繼落地,成為鄉村“造血”的新細胞。
在涪江上院不遠處,千畝茶園滿目青綠,“游客可到這里采茶、品茶,還可體驗親子游玩活動。”茶博園田園綜合體副經理楊勇說,通過茶文旅發展,每年有2萬人次前來體驗游玩,實現旅游收入120萬左右。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老池鎮通過明確特色定位、打造優勢品牌,在書院村、金盆村、黃桷村推出不同的特色產業發展,既能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避免同質化下惡性競爭的自我消耗,又可以避免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破壞,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據悉,通過農文旅融合,老池鎮拓展“吃住行游購娛樂”產業鏈,推動“旅游+”的跨越融合,“牽引”出諸如采茶節、采摘節、賞花節等系列活動,引來船山鄉村美食、農家體驗等“競相綻放”,逐步形成“農文旅融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新格局,越發豐富了船山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內涵,帶動群眾持續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