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9日電 (吳平華 宋健)近日,在“珙州非遺”直播現場,珙縣文旅公司工作人員正面對鏡頭,將大家熟知的鹿鳴貢茶、王家白酒等特色農產品全面、詳盡的介紹給手機前的每一個觀眾,盡管賬號剛開始運營,粉絲量并不多的情況下,短短兩三天銷售額便破萬。
在孝兒鎮雙油村,同樣有一種茶葉助力當地群眾增收。8月的雙油村,黃金茶肆意生長,和它的名字一樣,茶山上放眼望去皆是“金黃”。此時并不是采摘茶葉的季節,但是茶園的管理卻不能放松。雙油村九社的吳德林,便是這片茶園的“守護者”,除草、修枝,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他告訴記者,茶園進入管理期后他依然忙碌,除了管理茶園還要養蠶,兩份工作兩份收入。
一頭是茶葉,一頭是蠶桑。在孝兒鎮寶山村,從事養蠶的農戶達到了600余戶,占到了全村人口的60%,全村6200余畝桑園支撐起了寶山村集體經濟的“半壁江山”。今年的病蟲害較少,蠶繭產量和價格持續走高,市場供不應求,當地蠶農個個喜笑顏開。剛剛售完第四季蠶繭,蠶農們便馬不停蹄地收拾起了蠶棚,期待著下一季的豐收。村民說,村里很多人都養了二三十年的蠶了,以前產量低、收入少,對家庭收入幫助不大,自從集中發展蠶桑產業后,才逐漸成為了村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如今更是帶著全村走向致富之路。
寶山村村民郭朝芬說,以前一季只能喂一張(蠶種),一年下來就只有幾千塊錢的收入,自從2016年起,王支書帶領大家把桑樹栽起,蠶棚修起,一年下來就能養10多張種,年底結算下來就有四五萬塊錢,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
近年來,珙縣緊緊圍繞“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的工作目標,堅持高標準建設基地,高水平發展加工,多渠道開發資源,智能化科技提升“接二連三”發展路徑,全力助推蠶桑產業質效提升,逐步形成了“一產優、二產強、三產特”的現代蠶桑產業發展新格局,讓蠶桑產業帶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成為鄉村振興的富民強縣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之一。茶葉、桑葉、煙葉三大產業成為當之無愧的“黃金葉”,切實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廣袤的田間鋪展開來。據統計,2023年,珙縣茶葉產量1.14萬噸,產值達8.37億元;全縣桑園面積穩定在22.16萬畝,產繭1.12萬噸,蠶農售繭收入達6.2億元,綜合產值28.53億元,蠶業綜合實力位列全省前三;而烤煙則實現產值4900余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