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3日電 (黎濤)近年來,順慶區以服務城市、致富農民為宗旨,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菜籃子”工程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高效化發展。
近日,位于南充市順慶區漁溪鎮的順慶區菜糧現代農業園區內一片繁忙,一眼望不到頭的菜地里,村民熟練地將一個個體型均勻、個頭飽滿的蘿卜搬運、裝車,拖拉機往來奔忙,轟鳴聲“奏響”著豐收曲。
“蘿卜塊頭大、肉質好,吃起來又脆又甜。”漁溪鎮作坊口村村民張孝雨告訴記者,自沿江打造萬畝蔬菜基地后,他跟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活干,忙時一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

在蘿卜地旁的自動化清洗基地內,從地頭轉運回來的蘿卜被送入清洗線,經過清洗、篩選、裝車,將發往北京、上海、廣州以及一些沿海城市。
“以前人工清洗,1小時只能洗3噸左右,效率低、成本高,現在采用機械清洗,每小時能洗10到15噸。”南充市大盛農業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黎春玉介紹道。
旋耕機、收割機、自動化清洗設備……現代化農業機械在順慶區菜糧現代農業園區隨處可見。據悉,近年來,順慶區大力推行全域全程農業機械化,目前已建立農機化服務網格28個,整合各類涉農資金3400萬余元,累計購置農機具654臺(套),全區主要農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達72%。
養魚不換水,魚兒卻能健康成長;種菜不施肥,蔬菜口感卻能更好……在順慶,有這樣一家“魚菜共生”模式的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漁耕源農場。
“‘魚菜共生’是一種生態種養模式,通過循環利用,將魚的糞便和餌料殘渣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營養物質,再輸送至菜池中供蔬菜吸收利用。菜池中的蔬菜將養分吸收完后,凈化的水再次回到魚池中。”漁耕源農場負責人董文斌介紹,1個魚池足夠供養8個菜池,養殖的魚肉更緊致,沒有土腥味,種出的蔬菜營養豐富,品質更好,不僅節省土地空間,利潤也比傳統種養高不少。

“‘魚菜共生’的種植采用無土栽培,一年四季都能種。一個大棚的日常管理僅需兩個人就能完成,人工費也比傳統種植少50%以上,唯一消耗的能源就是電力。”董文斌說。
在該園區,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水果番茄郁郁蔥蔥,有的開出黃色小花,有的已經結果,十分惹人喜愛。據介紹,漁耕源家庭農場的水果番茄種植面積為21畝,分為無土栽培和水培兩種方式,跟傳統種植方式相比,這些新技術不僅種植密度更高,而且產量也更大,每畝地可產5000到6000公斤。
2024年以來,順慶區認真貫徹落實“菜籃子”工程,大力推進“菜籃子”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原則,通過提產擴能,新建專業蔬菜基地2500余畝,新培育100畝以上生產主體10個,產銷主體2個。同時,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吸引種植大戶創業發展蔬菜產業,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成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推廣示范蔬菜優質新品種8個,示范推廣面積1.2萬畝。并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社區農貿市場與基地業主產銷信息溝通,開通基地蔬菜與本地市場運輸“綠色通道”,切實保障城市供給和蔬菜市場價格平穩。
順慶區農業農村局特色產業股副股長阮科表示,將持續完善“菜籃子”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專業蔬菜生產示范點創建,強化蔬菜三新技術示范,做好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延伸產業精深加工鏈條,提高產品的品牌價值,穩定菜籃子生產保供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