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與岷江奔涌向前,在宜賓三江口交匯,至此始稱長江。
5年前的2月18日,省委在位于萬里長江第一灣的江畔區域劃定四川首個省級新區——宜賓三江新區。
彼時,宜賓正謀劃突破以煤炭、白酒(“一黑一白”)為主導的傳統產業“舒適圈”。新成立的宜賓三江新區領命而行:從2020年的221.5億元到2024年邁上600億元新臺階,5年內,宜賓三江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邁上5個百億級臺階,牽引帶動宜賓在全省市州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排位躍升至第三位。“這背后其實是一場有謀劃的逆襲。”宜賓市委常委、三江新區黨工委書記何永宏說。
以“新”為名,宜賓三江新區不斷創新探索,新模式、新改革、新經驗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在這里噴涌而出。
追新: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從小到大
1秒生產1個電芯,高效能令人矚目。2月17日,在宜賓三江新區的時代長安宜賓工廠內,奔騰不停的生產線上,經過勻漿、涂布、碾壓、卷繞、入殼等數十道流程后,無數電芯被制成新能源電池包,運往重慶。
這座占地近1000畝的超級工廠每天產出的電池包足以滿足上千臺新能源汽車所需。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宜賓三江新區已有7座,還有3座正在或即將開始建設。它們與數十家供應商集聚于此,共同組成中國動力電池最集中的片區之一,2024年產值已近千億元。
動力電池產業是宜賓三江新區跨越發展的關鍵支柱。但這段園區與龍頭企業彼此成就的佳話背后,并非一路坦途。
5年前,宜賓三江新區在全國范圍內尋找產業方向,最終選定彼時勃興的動力電池產業,下大力氣招引了行業龍頭寧德時代。當時雙方制定了遠景10期規劃,但面對后續的行業不確定性和巨額投入,能否將這張藍圖繪制到底,是懸在大家心頭的一個顧慮。
波動確實如意料中那樣到來。2021年起,經歷上游原材料價格的“過山車”和激烈的“價格戰”,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受挫。尤其上游原材料價格從每噸幾萬元一度漲到每噸60萬元,隨后又回落到每噸幾萬元,給動力電池行業前景蒙上陰影。
但以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宜賓三江新區動力電池超級工廠建設從未停止。在極具挑戰的2023年,宜賓三江新區原有的動力電池工作專班“升級”為管委會的一個正式部門——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局,并且該部門的人員規模還在持續擴大中。
“那段時間我們主要是跑供應鏈,在全國范圍內對接、招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宜賓三江新區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局局長溫媛說,“追新,不只是在順風時,主導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長期主義的眼光和決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地追。5年后,最初規劃的10期項目即將陸續變為現實,寧德時代最新技術工藝也都率先在此應用——生產一個電芯的用時從1.7秒到只需 1秒,川渝配套率從0到50%,“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我們都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偉平說。
規模擴大、效率提升,也推動供應鏈集聚。生產電池包殼體的長盈精密來自廣東深圳,生產隔膜的中材鋰膜來自山東……產業生態的完善,也帶來全鏈條的繁榮,目前四川時代產業鏈上下游約20家企業已落子宜賓。“一期建起即滿產,我們趁勢趕快上二期。目前二期項目已基本建設完畢,預計今年內投產,滿產后年產值可達40億元。”宜賓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衛凡說。
煥新:生態思維促傳統產業從弱到強
2月14日8時許,宜賓三江新區凱翼汽車總裝車間,一輛輛白色轎車安裝好底盤,搭乘“電梯”上樓,再隨軌道來到座椅安裝環節,整個車間內一片忙碌。如今凱翼汽車月產量已突破1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春節剛過,凱翼汽車便開啟千余名工人的招聘計劃。
汽車產業依賴規模效應。此前,凱翼汽車雖是四川首家全資質全品類整車生產企業,卻面臨銷量增長瓶頸——遲遲未能突破10萬輛門檻。變化源自2024年3月,宜賓時隔7年與奇瑞集團全方位深度合作。得到后者在供應鏈、銷售端和研發側的深度賦能,凱翼汽車發展煥然一新,當年產量近7萬輛;預計2025年產量將翻番,突破13萬輛。
凱翼騰飛的原因很多,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電池+”產業發展思路——汲取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經驗,拓展產業生態邊界,賦能激活傳統產業煥新發展。
動力電池約占新能源汽車成本的40%。依托優勢動力電池產業,宜賓三江新區吸引長安、吉利等國內汽車龍頭企業搶灘,這也為凱翼轉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提供強大支撐。
凱翼的車標有兩個翅膀,寓意“凱旋之翼”。“外部龍頭賦能與本土產業支撐,正是我們騰飛的兩翼,我們正加緊研發工作,進一步增強產品競爭力。”凱翼汽車總經理高雷說,預計今年將發布一款達到領先水平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同樣基于“電池+”思路,中車集團在宜賓三江新區研發出智軌列車——不再設置專門地面軌道與接觸網,通過儲能電池就能推動3節或更多車廂的列車在路面上快速行駛,其秘訣正是將電池包設置在車頂。目前,這種智軌列車已在國內多個城市得到應用,還將走出國門去往馬來西亞等地。
“本地配套率”是宜賓三江新區干部常提及的詞,借鑒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完整生產生態的思路,進一步激活本土數字經濟產業。
承接產業轉移,最初落戶于此的電路板、殼體等智能終端零部件企業,通過不斷延鏈補鏈,實現技術研發上的突破。其中,生產POS機的四川祥承科技更是將設計、研發與制造部門布局于此,4年時間產值復合增長率約為39%。
目前,宜賓三江新區已成功培育動力電池千億級產業和數字經濟500億元產業,正瞄準5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革新:科技創新讓未來產業從無到有
2月15日,來自清華大學的幾位老師在宜賓市科技創新中心忙碌,他們瞄準的是硫化物固態電池,其生產的半固態電池近期將在無人機等領域得到應用。
在宜賓三江新區偶遇清華大學師生不是一件新鮮事,吸引他們頻繁往來的是入駐科技創新中心的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
在搶得鋰電池產業發展先機的同時,危機感與緊迫感也如影隨形。居安思危,宜賓三江新區的答案在幾棟大樓中——科技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與大學產業園等共同組成宜賓三江新區的科技創新體集群。其中,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是關鍵一招——通過該平臺鏈接高端研發團隊,尋找產業新的路徑空間,進一步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固態電池是該工作站的重點研發方向。依托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重點實驗室(儲能與動力電池安全),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已建立起覆蓋材料研發、電芯設計、儲能系統集成的科技創新體系。該公司副總經理董禎海介紹,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進程持續加快,團隊正全力推進高安全(半固態)及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布局。
在實驗室外,產業動作同樣迅速,四川首個固態電池創新產業園已在宜賓長江工業園開建,同步布局硫化物、鹵化物等多種技術路線,多個種子團隊同時“賽馬”,以鎖定未來發展先機。
去年底,宜賓三江新區與清華大學張強教授團隊、中科院崔光磊研究員團隊及北京深勢科技合作,共同開展固態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新材料研發,總投資超4.5億元。
科技創新往往脫胎于開放的土壤。行走在宜賓三江新區,你會發現,不論企業老板還是科研人員、生產工人,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細究這些企業、院所的來源地,它們大部分來自省外——寧德時代來自福建,中車公司研發團隊來自湖南,凱翼汽車匯聚了許多來自安徽的工程師。而在不遠處的宜賓大學城內,10萬余名師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外地。
從某種程度上講,宜賓三江新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長江水道,離不開由此形成的開放包容的精神。
來自江安的電解液、南溪的銅箔等材料沿長江在此會合,經過一系列復雜工序制成新能源電池包,順江而下;源于湖南株洲的技術與本土的裝備制造產業融合,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智軌列車;實驗室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在此“共振”,尋求下一個領跑賽道……
5年來,宜賓三江新區對外招引先進企業落地生根,對內深耕產業基礎、布局前沿技術路線,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
如今,從宜賓港出發的貨輪中,正增添越來越多新“面孔”,它們一同沿著長江水道,向著廣袤的藍海進發。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阮長安 劉川 祖明遠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