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曾經的公務員,放棄穩定的工作,投身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之中;一個是在中國呆了9年的英國人,只是因到成都玩了一趟,就愛上了這里。兩個年輕女孩,決心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有感于外國人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也有感于他們對中國缺乏真正的了解,中國女孩呂珂和英國女孩Kirsty一起創辦了趣堂文化,一個致力于為對中國語言文化感興趣的外籍人士服務的國際化社區。
她們主要教外國人學中文,卻又不僅限于教外國人學中文。
辭去公務員工作,一心想要教外國人說中文
2014年大學畢業后,呂珂考入成都某政府機關,成了一名公務員,這一干就是5年多。
做公務員期間,呂珂就經常參與一些對外交流活動,教外國人說中文。她說,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
“教外國人學中文時就發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學中文,說得也越來越好了。”呂珂說,加上自己本來就喜歡做這個,于是,2020年上半年,她毅然辭去公務員工作,專職從事對外漢語教學。
辭職后,呂珂創辦了四川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是一個致力于為對中國語言文化感興趣的外籍人士服務的國際化社區。呂珂希望以語言為媒介,把中國文化語言分享給國際朋友,讓他們了解中文和中華文化。

“外籍友人年畫村探中華年”活動
也是在這個時候,呂珂認識了英國女孩Kirsty,她和這個在中國呆了快9年的老外一拍即合,倆人決定共同來做這件事。
在Kirsty還是個8歲的小姑娘時,遠在英國利茲市的她,就開始對遙遠的東方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那時候就喜歡熊貓,喜歡看中國的功夫電影,以后一定要去中國看大熊貓。”Kirsty說,到中國去的種子,從小就種在了自己心里。
2013年,Kirsty通過一家人力資源公司介紹,漂洋過海到了中國。結果,她去的卻是湖南一座湘西小城鎮。當時,她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在中國也沒有一個朋友。
“6個月后,我就去了長沙,在湖南大學學了一年中文。”也只有那一年,Kirsty接受過嚴格的中文學習,之后,全靠她自學。如今,Kirsty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英國女孩Kirsty
3年前,Kirsty從長沙來成都旅游,這一來,就再沒離開過。Kirsty說,成都有太多美食和好玩的地方,于是,她決定留在這里。
“我身邊很多外國人喜歡學中文,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很快,有很多工作機會。”Kirsty說。如今,除了和呂珂一起經營趣堂文化,Kirsty還在成都一所高校做英語老師。
創新形式,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來中國之前,很多外國人可能覺得,中國沒有那么多地方可以旅游,只有一個個城市。”Kirsty說,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很古老的階段,“他們只知道大熊貓、長城、功夫”。就拿Kirsty自己來說,來成都之前,她也不知道九寨溝。
而即便是已經到了中國,有許多外國人也把自己裝在“真空罩”里,“他們不和中國人接觸,不清楚中國年輕人喜歡什么”。“我有個朋友娶了中國妻子,但他一句中文都不會說。”Kirsty說。
打破這種刻板印象和程式化的認知,正是呂珂和Kirsty選擇做這件事的原因。
說起趣堂文化的運營模式,呂珂說,簡單說,就是教外國人學中文。但具體而言,又不同于孔子學院、高效等專門教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的機構。
“我們發現,很多外國人學中文不是想考級,就是因為對中國感興趣,想交流、看中國的影視劇。”呂珂說,傳統的中文教學更像是為了通過考試,而非真正用于交流,外國人學起中文來,也會感到枯燥無聊。
在呂珂的設計中,中文教學主要以線上授課為主,老師和學生可以雙向選擇。而在課程之外,呂珂和Kirsty會做一些落地活動,比如線下中文角、美食角,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學、藝術等。

外國友人體驗中國民俗
在呂珂看來,這種課上學習、課下交流訓練的模式,可以讓外國學生與中國和老師之間建立更好的連接。“上完課聊聊天,一起參加線下活動,上課學到的東西馬上就可以用起來。”相比老師講、學生記的傳統中文教學,呂珂的中文教學更注重口語交流,當然也更好玩,“這也是我們的長處和特色”。
因此,呂珂把趣堂文化稱作一個文化社區。這個社區沒有固定的教學點,可以是一個小眾咖啡館,也可以是一家特色美食店,也可以是一家劇本殺店鋪。
呂珂希望,通過一次次不同主題的線上教學和線下活動的結合,給外國人提供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
促進文化交流,把真正的中國帶給國際朋友
如今,呂珂和Kirsty有不同的分工。呂珂和其他中文老師主要負責課程設置和教學,Kirsty負責新媒體運營、活動執行等,因為她更了解外國人的喜歡,知道他們想學什么。
這種中西結合,可以達到一種有效的平衡,也能為學生設計出更好的課程。
除了教外國人學習中文外,呂珂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她希望,能真正幫外國人了解真正的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現在國家層面也做了很多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我覺得民間組織也應該參與進去。”呂珂說,通過一些好玩的方式進行的民間文化溝通,可能效果更好。
正如呂珂創辦趣堂文化的初衷,她希望以語言為媒介,讓外國人真正了解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趣堂文化,就是搭建雙方溝通的橋梁。
去年,呂珂為一家機構策劃組織了一場“外籍友人年畫村探中華年”活動,她帶著一群外國人在四川綿竹年畫村進行了一場尋找年畫之旅。參加活動的外國人,無不為中國傳統文化贊嘆。
不僅如此,呂珂還策劃組織過“中外美食薈——四川菜走向世界”、“中外美食薈——西餐禮儀走進社區”、“探尋三星堆”等活動。幫政府、學校、公司組織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也是趣堂文化的業務之一。
“后期,我們會聚合其他活動組織者,同時,把活動信息、企業招聘信息、旅游信息等放到網上,搭建一個信息平臺。”呂珂說。
在她看來,平臺上的外國學生,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因為許多中國企業都有外國人用工需求。“這樣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他們先找我們學中文,然后通過我們找工作,或者到中國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