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4日電(周艾琳 田俊杰 陳永康)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14日透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四川、重慶兩地稅務部門圍繞政策執行標準化、稅費征管一體化、辦稅服務便利化目標,聯合推進產業共建、開放共促、服務共享,為西部高質量增長極加速崛起、西部“雙城記”注入“稅動力”。

據了解,川渝地區擁有41個全工業品類,現代化全產業鏈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兩地樹立“一盤棋”思路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同向發力,進一步增強產業協作和協同創新。“在兩地產業集群融合共建過程中,兩地稅務部門也共同精細化落實稅費優惠、優化納稅服務,為產業集群深度融合、高效共建提供助力、保駕護航。”重慶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汽車制造是兩省市攜手打造的主導產業之一,全國每七臺汽車有一臺產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在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上,一輛滿載汽車零部件的貨車正駛向位于重慶主城的汽車工業園。這是四川迅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迅華”)每個月的固定班次,通過這條大道每年運輸超過20萬套汽車零部件。“川渝兩地產業融合度不斷提高,四川造的汽車配件銷往重慶汽車廠,重慶造的汽車又銷往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各地。”四川迅華負責人王瑋稱,2024年公司汽車零部件生產規模超40萬套,產值達到5000萬元,其中超過85%的產品都銷往了重慶。2022年以來,四川迅華享受西部大開發、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等稅收優惠近百萬元。
數據顯示,兩地目前匯聚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2024年1-11月,兩省市現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1200億元。除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川渝兩地稅務部門近年還聚焦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產業等共建產業,出臺了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稅務20條”,利用稅收大數據平臺推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互補合作。
以四川遂寧和重慶潼南為例,兩地稅務部門將重點鋰電企業的地域分布、稅收收入、稅收優惠等信息匯集于一個平臺,從稅收視角全方位、多維度、可視化展示鋰電產業涉稅經濟指標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為地方提供及時有效的決策參考。2021年到2024年底,遂潼鋰電產業稅收大數據平臺累計向兩地鋰電企業推送超千條個性化服務。
川渝“抱團”共育現代產業體系,目前已培育形成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入選“國家隊”。

2024年4月,川渝攜手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的廣西、貴州、甘肅等12個省(區、市)稅務部門,開展跨區域合作,共同簽署《高水平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跨區域稅務合作框架協議》,推動稅收管理協作、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等8項合作內容。如今,川渝兩地正逐步拉近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多的兩地產業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出海”尋市場。同時,川渝稅務部門還依托“稅路通·海納百川”“稅路通·渝稅通”“稅路通”子品牌,組建“稅護航”國際化稅務人才團隊,結合企業境外投資情況,精準推送《國別(地區)稅收投資指南》和《“走出去”稅收指引》等“稅錦囊”,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投資目的地稅收營商環境,規避跨境稅收風險。
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川渝兩地累計辦理出口退(免)稅超過446億元,同比增長10.4%;川渝兩地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4%,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快速崛起。“企業可自主選擇線上辦稅和大廳辦稅,涉稅業務線上實現了跨省通辦,線下辦理也用不出新區。無論來自重慶還是四川的企業,在中心一個窗口都能辦好。”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剛辦理了更正申報業務的某公司財務人員馮苗稱。
四川省稅務局創新開展稅務行政處罰“智能控制”,明確減輕處罰、首違不罰和不予處罰具體情形,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精確量化處罰裁量金額,增強裁量基準的可執行性,推動川渝兩地稅務執法“同事同罰、同類同罰、同案同罰”。“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我們統籌稅費政策、稅費征管、辦稅服務三大類內容,將川渝毗鄰區域作為一個整體推進,切實增強川渝稅費征管服務一體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共同拓展改革領域,提升稅收營商環境,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四川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李建軍表示,開展稅務行政處罰“智能控制”,制定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準,明確處罰的計算公式,有利于增強執法的科學性、精確性,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川渝稅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兩地稅務部門將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機遇,繼續緊扣一體化,高質量深化川渝稅務合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供堅實的稅收支撐與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