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8月20日,王恒豐(右四)主持召開民建四川省委會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 民建四川省委會供圖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民建四川省委會原主委王恒豐:助推四川經濟建設 民建始終在一線
中新網成都12月14日電 (記者 岳依桐)“民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走過76年歷程,黨始終是民建的燈塔、舵手。”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民建四川省委會原主委王恒豐近日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民建與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同心同德、肝膽相照,民建是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今年79歲高齡的王恒豐身著白襯衫,精神抖擻。王恒豐說,在多黨合作的歷程中,民建四川省委會充分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還充分利用民建以經濟界人士及其相關專家學者為主體界別的優勢,為助推四川經濟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三農”問題一直是王恒豐關注的重點領域。上世紀90年代初,他擔任四川省監察廳副廳長期間,發現有大量到沿海地區打工的四川農民工,通過辛勤勞動掙到錢寄回家,其家人卻遇到郵政“綠條子”匯兌緩慢的問題,遲遲收不到錢,給農民工家庭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不利于社會穩定。

圖為王恒豐。 劉忠俊 攝
經過深入調研,王恒豐發現,當時的郵匯資金之所以不能及時兌現,是因為這部分錢匯出后,先存放在銀行,且不會產生利息,因此存在被暫時挪用而拖延兌現的情況。隨后,王恒豐向全國政協提交了《制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郵匯資金管理辦法,徹底解決“綠條子”問題》的提案,建議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管理郵匯資金,資金從進銀行開始便應計息。
這份提案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很快便出臺了一套郵匯資金的管理辦法,民眾接到匯款單后,3天之內就能收到錢,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王恒豐提交的這份提案也被全國政協評為優秀提案。“能切實解決民生相關問題,我個人很滿意,也充分發揮了民主黨派人士應該發揮的作用。”王恒豐說。
王恒豐告訴記者,民建大部分會員都是經濟工作者,在助推國家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戰斗在一線。對于民建四川省委會而言,大力培養企業家、助推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是重大任務之一。
“比如民建有個會員,被大家稱為‘楊百萬’,我們一直鼓勵培養他和家人,讓他們很好地去‘闖市場’,并遵紀守法;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是我們的會員,他發明了‘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我們支持他將技術轉化為資本,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有名的民營企業家。”王恒豐舉例道。
王恒豐強調,民建四川省委會在培養企業家和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求企業家愛國、敬業、守法,另一方面也積極幫他們解決相關問題。“比如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時,我們便幫他們呼吁,聯系政府有關部門解決問題。”王恒豐說,“在改革中,身處風口浪尖的民營企業,既要‘弄潮’也要守法,從而實現發展。”
王恒豐曾擔任四川省工商聯會長,是四川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談及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他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初期,民建四川省委會積極推動川菜“走出去”,組織特級廚師和一些國企管理人員,在廣大華僑華人的支持下于美國紐約開辦了一家名叫“榮樂園”的川菜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川菜走向國際奠定了良好基礎。
雖已近杖朝之年,但退休多年的王恒豐仍然關心四川發展,尤其關注鄉村振興進程。平日里,他時常與一些老領導深入鄉村開展調研,不久前還前往涼山州進行考察。“可以說從少先隊到共青團再到加入民建,我都是在黨的哺育下成長的,作為一名民建會員,我將繼續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學習、奮進,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王恒豐堅定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