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村民正忙著采收做榨菜的青菜頭。 王玫玲 攝
(新春走基層)四川西充:青疙瘩變“金元寶” 2萬畝榨菜產業年產值近億元
中新網成都2月5日電(王爵 王玫玲)眼下,正是榨菜原料青菜頭的采收時節。5日,走進四川南充西充縣仙林鎮馬庸寺村,但見漫山遍野的柑橘樹下,一片片綠油油的青菜頭煞是喜人。在西充馬庸寺村的800畝榨菜種植基地里,幾十名工人正搶抓晴好天氣收青菜頭。“咔嚓、咔嚓……”手起刀落,青菜頭根部和葉子被留在地里增肥,只采收莖部。工人們有的采收、有的運輸,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西充縣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利用果樹下的閑置土地三季輪種“二荊條”辣椒、榨菜產業等經濟作物。通過提高土地利用率,讓土地產生雙倍甚至多倍效益,實現短期收益與中長期發展統籌兼顧,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保障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以前我們村以栽種柑橘為主產業。由于柑橘樹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為了彌補柑橘掛果前的空檔期,我們利用柑橘樹下的閑置土地,一年三季循環輪種應季的短期經濟作物,讓土地不歇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馬庸寺村黨支部書記張小東介紹說,今年是該村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青菜頭做榨菜的第2個年頭,青菜頭采收完后將種上“二荊條”辣椒,辣椒采收后接著種玉米,“種植戶普遍反映,使用合理的種植模式后,利潤翻了番。”
據了解,西充“柑橘+二荊條辣椒”“柑橘+玉米”“柑橘+榨菜”的產業套種模式是在原有柑橘產業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嘗試探索出的果蔬套作+三季輪種種植模式,既實現了四種產業共融共生、節本增效,也能有效改善土壤、減少病蟲害,提高柑橘、榨菜、辣椒、玉米四種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從2019年起,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大力推廣果蔬套作促農增收,在該縣太平、古樓、仙林、鳳鳴、青獅等鄉鎮,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種植戶”的生產模式,利用果樹下的閑置土地種植做榨菜的青菜頭2萬畝。
“種菜之初,我們就跟四川老莊味業有限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我們種多少他們就收多少,完全不愁銷路,還有保底價兜底,大家心里踏實。”西充縣金太香果滿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靈介紹,采取訂單種植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銷售的后顧之憂,使樹下產業得到規模化發展,也為當地老百姓帶來更多就業和增收的機會。
“有了訂單就有銷路,但是沒有技術是不行的。剛套種青菜頭的時候,大家都有顧慮,因為以前沒種過,沒有種植經驗,怕種不好。為了幫助群眾掌握種植技術,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和老莊味業公司分別派出技術指導員手把手地教農戶們種植和管護技術,讓我們的榨菜品質和產量都得到極大提升。”張小東說。
“你看這青菜頭個頭飽滿,已經完全成熟了,現在是最佳采收期。”不遠處傳來技術指導員趙洪的聲音,他正在基地里給菜農們講解青菜頭采收的注意事項。據他介紹,這種新品種青菜頭做出的榨菜產量高,從播種到采收僅3個多月,畝產量可達3噸至5噸。
村民趙娟芬把自家5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平時在合作社務工,2020年務工收入加土地租金近3萬元。“現在大家靠著合作社,收入翻了幾番,日子也越過越好。”談起村里的產業,趙娟芬笑得合不上嘴。
“你別看這小小的菜疙瘩,對于菜農們來說它是增收致富的希望。”西充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行情好、收益可觀,近兩年種植青菜頭做榨菜的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從一兩家增加到了近50家。依托四川老莊味業有限公司等涉農企業的帶動,該縣共種植青菜頭2萬畝,預計年產量8萬噸,年產值近1億元,僅青菜頭種植、加工這一項就可以帶動1萬余名群眾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