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zxjzzsc > 中國新聞網

四川涼山昭覺縣:讓易地扶貧搬遷戶從“搬得出”到“過得好”
2021年03月19日 15: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
分享到:

  昭覺縣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開辦彝繡培訓班。昭覺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成都3月18日電 題:四川涼山昭覺縣:讓易地扶貧搬遷戶從“搬得出”到“過得好”

  作者: 岳依桐 湯雁

  將寬敞明亮的新房打掃干凈,送孩子到社區幼兒園上學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居民古比金牛拿起針線來到社區內的彝繡工坊,與繡娘們一起為襪子、圍巾等繡上精致的花紋。

  作為工坊的小組長,這位29歲的彝族女青年現在每月收入超過8000元。古比金牛還實現了從普通居民到“致富帶頭人”的身份轉變,在她的帶動下,沐恩邸社區共有400多名繡娘加入昭覺縣婦聯創辦的彝繡工坊,每月最少也有2000多元收入。

  昭覺縣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開辦廚師培訓班。昭覺縣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了。”自去年搬進面積100平方米的新房,古比金牛一家告別了遠居深山,靠種植土豆、飼養牲畜勉強維持溫飽的日子,“我繡花賺錢,老公在附近的工地打工,一年下來我們家收入能有十幾萬元。”

  古比金牛家生活的變化只是涼山易地扶貧搬遷成效的縮影。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涼山州共有7.44萬戶、35.32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迎接新生活。其中,昭覺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2239戶、54505人。

  從深山到縣城,面對全新的生活,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戶不僅“搬得出”,還要“住得下”“過得好”?昭覺縣從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等方面精準發力。

  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里共有包括沐恩邸在內的5個社區,安置了21693位從大山走出的村民。每個社區都配套建設了學校、醫務室、活動廣場、健身設備等。

  古比金牛(中)正在社區內的彝繡工坊繡花。昭覺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被稱為“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搬進沐恩邸社區后,今年40歲的吉覺幾伍覺得生活越來越方便。“過去住在山上,到最近的醫院都需要幾個小時,我都不敢生病。”這位彝族婦女說,現在社區內就有醫務室,到縣醫院也就10幾分鐘,“如果身體不舒服,很快就能找到醫生給我看病。”

  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戶長久安穩生活的關鍵。為幫助搬遷戶擺脫過去單一的生產方式,更好、更快融入社區生活,昭覺縣大力實施勞動力技能培訓行動。2020年至今,該縣共投入1771萬元,開展廚師、家政服務、彝繡、電工、焊工等各類就業培訓,累計培訓6458人次。目前,昭覺縣已形成勞務輸出+就近就業+公益性崗位的完整就業幫扶鏈條。

  昭覺縣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開辦廚師培訓班。昭覺縣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吉覺幾伍成為沐恩邸社區的一名保潔員,閑暇時她還在彝繡工坊繡花,每月能有近3000元收入。“現在每個月都有穩定收入,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也方便我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吉覺幾伍說。

  昭覺縣城周邊打造的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及新引進的多家企業,為搬遷民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搬下山后不久,今年50歲的吉子莫呷便在昭覺縣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就業,每月工資2000多元。“勞動光榮,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

  昭覺縣建設多個產業園區,園區為易地扶貧搬遷戶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昭覺縣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易地搬遷居民的娛樂生活也愈發豐富。沐恩邸社區黨支部書記石一阿西介紹,每天晚上,社區居民都會聚在廣場上跳達體舞,籃球場也隨時都很熱鬧。

  “雖然居民們都是從全縣各地搬來的,但我們組成了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大家都很愛護社區環境,歸屬感越來越強。”石一阿西笑道,“從村民到居民,相信所有易地搬遷戶的生活會更加有滋有味。”(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 三级网站在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 | 午夜福利757永久网站 | 天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