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6月21日電 (賀劭清 張喆)記者21日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近日該校動科學院“豬遺傳育種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豬不同組織基因轉錄調控圖譜揭示組織特性及轉錄進化動態》(A Pig BodyMap Transcriptome reveals Diverse Tissue Physiologies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Transcrip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為深入解析豬肉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并為下一步分子育種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撐,同時也為促進豬作為人類生物學和疾病的生物學模型奠定了基礎。
“豬肉的脂肪分皮下脂肪、肌間脂肪、肌內脂肪三種。通常我們說的這塊肉太肥,指的是皮下脂肪太厚,而豬肉好吃的關鍵,要看肌內脂肪含量。”該論文第一作者金龍說,這一研究正好揭示了豬肉好吃的秘密。
該研究特別針對豬重要經濟性狀——骨骼肌生長開展研究。骨骼肌是動物軀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占到產肉動物體重的約40%。肌纖維作為骨骼肌的主要組成單元,分為慢速氧化型(I型)、快速氧化型(IIa型)、快速酵解型(IIb型)與中間型(IIx型)4種,其類型的差異是影響產肉動物肌肉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過去的大量研究通常將多種骨骼肌視作同一類組織,關于不同部位骨骼肌的遺傳和轉錄調控特性并未有精細、深入地探究。此次研究進一步完整構建了從頭部、前肢、軀干到后肢,共47種不同部位骨骼肌的精細轉錄調控圖譜,并明確了其在能量代謝和收縮特性等方面的分子調控差異,將為農業動物產肉性狀提供重要指導。“比如現在炒回鍋肉喜歡用五花肉,也許以后用背脊肉也可以達到同樣的口感。”金龍介紹。
同時,此項研究為地方豬種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也提供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四川是全國養豬大省,養豬歷史悠久,地方豬種資源豐富,有成華豬、內江豬、雅南豬、烏金豬(涼山豬)、盆周山地豬(青峪豬和丫杈豬)等。
如何充分科學利用中國豐富地方豬種資源,培育兼顧生長性能和瘦肉率的新品種(系),特別是在低背膘厚前提下維持合適的肌內脂肪含量,以確保肉質優良,也是當前農業動物育種領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此次研究在現有豬參考基因組基礎上,補充完善注釋了大量調控性轉錄本,包括19072個lncRNA(長鏈非編碼RNA),2440個TUCPs(未知編碼潛能轉錄本),48232個circRNAs(環狀RNA)和1245個miRNA(小RNA)。同時采用高通量染色質空間構象捕獲技術(Hi-C)重構了豬脂肪組織的三維基因組空間結構,在二維的“線性”基礎上,提供了基因調控的三維“空間”信息,為下一步分子育種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撐。
豬在人類攻克疾病研究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人類疾病模型、藥效學、異種細胞和器官移植等方面。本次研究也為促進豬作為人類生物學和疾病的生物學模型奠定了基礎。
為充分明晰豬作為重要農業動物和代謝相關疾病模式動物的代表性,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李貴森教授的協助下,該研究還同時比較了豬與人及其他模式動物基因轉錄調控模式的差異,明晰了大量豬特異性基因調控模式。
“隨著這方面研究的繼續深入,也許以后豬不只用于吃肉,而可以更多用于醫學相關產業。對于豬的產業發展來說,也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金龍介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