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涼山6月20日電(起鈺婷 岳依桐)“易地搬遷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更為他們提供了能‘帶著娃、守著家、掙著錢’的就業機會;智慧農業的發展和電商物流的深入把優質的喜德農產品推向全國,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鄉村振興項目,村民們用雙手和智慧既實現脫貧致富,又建設了美麗家園,不僅豐富了物質生活,更豐富了精神生活。”19日,肯尼亞東部非洲華文傳媒聯盟編輯鄧凌娜在四川涼山喜德縣如是表示。
當日,跟隨由四川省僑務辦公室、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主辦的“行走中國·2021海外華文媒體聚焦涼山脫貧攻堅成果”活動,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美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25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四川省涼山州喜德縣,探訪易地搬遷后該縣民眾的幸福新生活。

海外華媒代表走訪喜德縣中壩社區。 王磊 攝
在巍峨的小相嶺山腳下,中壩社區、彝欣社區等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熱鬧非凡。每個安置點都配齊了衛生室、警務室、文化室、黨群服務中心、農村電影放映中心、文化廣場、超市、日間照料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居民正愜意享受幸福新生活。
中壩社區內建筑外墻上繪有各式各樣的壁畫,通往家家戶戶的水泥路平坦開闊,每棟小樓前都有一片小菜園,被村民打理得生機勃勃。“年輕人出去打工,家里小娃娃在村里上幼兒園,鄰里搬到一起住新房子,我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咯!”中壩社區居民曲木阿機面帶微笑,向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分享搬出深山,住進新居的感受。
不僅要讓彝族民眾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據了解,喜德縣未來將以“涼山喜德•彝族老家”為定位,發展以孫水河兩岸為主的產業經濟帶、開發小相嶺風景旅游勝地、建設米市水庫、提升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喜德民眾的幸福指數。

海外華媒代表在彝繡工坊與繡娘溝通交流。 王磊 攝
喜德縣擁有“彝族漆器之鄉”的美譽,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繡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通過產業化運作,已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法寶”。在光明鎮彝欣社區,海外華媒到彝繡工坊和漆器工坊與繡娘、漆匠熱情溝通。
大氣精美的手工漆器、時尚與傳統魅力并存的彝繡皮包等讓美國華盛頓華人網總編輯于天竹十分驚艷。“這些彝族非遺在傳承的過程中正不斷創新,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在不斷提升。”于天竹認為,此行參訪的涼山鄉村都有著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這正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體現。

海外華媒代表走進彝族漆器工坊,了解漆器工藝。 王磊 攝
非遺工坊旁的電商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忙著將產品打包,發往中國各地。“制作、推廣、線上線下銷售,涼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非遺產業鏈條。”于天竹說,自己看到當地為打響非遺品牌做出的努力,將通過報道讓更多海外受眾認識涼山非遺。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走訪多個點位,全面了解了喜德縣發展資源、鄉村建設現狀后,《環球華報》社長司曉紅建議道,未來喜德縣可以把農村鄉土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根據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能需求精準施策“育才”,讓父老鄉親們能在故鄉干事創業,使鄉土人才成為助力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