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日電 (周超文 馮志強)近日,瀘州市納溪區新樂鎮高泂村返鄉農家女張安秀的大棚葡萄園里,狹長的葡萄架上沉甸甸地綴滿了泛紅葡萄,果香溢滿整個葡萄園。“今年的葡萄收成還不錯,雖然已經上市20多天了,但前來采摘的客人依然不少……”張安秀一邊嫻熟地采剪著葡萄,一邊笑著說。
今年51歲的張安秀是一名返鄉創業婦女,她曾在上海從事葡萄種植達14年,對種葡萄她有著豐富的管護經驗,因此返鄉選擇創業時她就首選進行葡萄種植。
2013年,張安秀從上海返鄉后,她就投入50余萬元,流轉了20多畝土地,引進玫瑰香和奶油香兩個優質葡萄品種進行種植。與別人種葡萄不同的是,一開始她就采取大棚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栽培。“這種大棚栽培模式,雖然投入大些,但上市時間比非大棚種植的葡萄要早20天上市。”張安秀說,大棚栽培葡萄好處不少,把葡萄都種在大棚里,結合前期促成、后期避雨的高效栽培模式,能減少因雨水帶來的病蟲害的發生,特別是葡萄因為生長在大棚里,即便不套袋也能規避蟲害和鳥兒的侵襲。同時,她還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的標準進行種植,堅持使用有機肥,不打農藥,確保了葡萄的生態品質,葡萄的味道更甜,品質更優,價格也更好。
在葡萄的種植管理過程中,為了提升葡萄個頭和口感,張安秀就從控制產量入手,科學疏花疏果,對葡萄實行“計劃生育”,畝產量只保持在1000斤左右。“疏花疏果要快,必須在一周內完成,否則葡萄就會長在一起,在疏花疏果那幾天我都是起早摸黑扎在地里。”張安秀剪著豐收的葡萄,臉上掛著微笑,言語間流露出欣慰與滿足。
由于張安秀的大棚葡萄上市時間比別人早了20天,價格也高了不少,盡管科學疏果每畝產量只保留1000斤左右,但畝收入卻可以達到1萬元以。在銷售上,張安秀也做到與時俱進,通過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宣傳銷售,現在她種的葡萄90%都是顧客上門采摘,在地頭就輕松把錢賺到手。據悉,這兩年,靠著體驗采摘,張安秀的20多畝葡萄,年年收入都在20余萬元,讓小小的葡萄一舉變成了致富“金果”。

除了種葡萄的收入,張安秀還將葡萄園變成了養雞場。在葡萄園里,一只只剛從育雛房里放養在葡萄樹的小雞,正爭相啄食著掉落下來的葡萄。“這葡萄園里養土雞,增加了的這筆收入不可小視。”張安秀說,葡萄園喂養的土雞長得快,在葡萄采摘時節放進1斤多的育雛小雞,半年時間就可以長到4、5斤了,效益相當不錯,因是放養于葡萄園,每斤賣30元還要提前預訂,一只有50元的利潤。張安秀在避開葡萄生長季養殖的兩批600多只土雞,一年下來,就要帶來3萬余元的收入。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兩年,張安秀種植大棚葡萄的名氣大了,錢包鼓了,但她沒有忘記帶動其他鄉親一起致富。不管誰來請教葡萄種植技術,她都耐心解答。她說:“我現在雖然靠著種植大棚葡萄每年能收入20余萬元,但全得益于國家的富民政策,我富裕了,帶領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也是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目前,在張安秀的帶動和悉心指導下,高洞村有3個返鄉農民加入到了葡萄種植中來,畝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個個都嘗足了種植葡萄的甜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