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4日電 (吳平華 李旭嬌)“鄧某是長埂村支部書記沈某的老婆,李某是珙縣山里人水稻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這兩家人都只種了一點油菜竟然領取上萬元的油菜補貼……”據悉,珙縣“雙線”監督推廣不久,珙縣王家鎮紀委就收到了這樣的舉報。
“不會又是因為道聽途說或個人糾紛引起的不實舉報吧?”王家鎮負責信訪受理工作的小周說。小周這話不假,王家鎮今年來收到舉報20余件,接待來訪80余人次,大多是個人訴求或是不實舉報。因此在接到這樣一個舉報電話時,小周覺得“希望不大”。
“群眾舉報要重視,登錄‘掌上村財’一查,就能看到長埂村鄧某、李某領取油菜補貼的情況了,我們就從這里入手。”王家鎮紀委書記對正在電腦前查看村務公開情況的小周說。
小周用手機登錄“掌上村財”,進入到油菜補貼發放詳情頁逐一查看,尋找舉報電話中提到的人名。仔細篩查之后,小周在發放詳情里找到了鄧某、李某、沈某的名字。從發放詳情來看,鄧某領取油菜補貼0.78萬元;沈某領取油菜補貼0.26萬元。李某的名字則出現了兩次,第一次領取油菜補貼0.065萬元;第二次領取油菜補貼4.251萬元。
這讓人疑惑不已,同一家人種植油菜,為什么要分兩筆領取?難道這背后隱藏著什么貓膩?王家鎮紀委隨即成立調查組向長埂村村民了解情況。
在走訪調查中,村民們告訴調查組,長埂村種植油菜的人不多,鄧某、李某家都種植了油菜,但是種植得很少。按照規定,油菜補貼兌現需要經歷面積統計、核實、公示、上報、資金兌付五個環節。鄧某、李某是如何“瞞天過海”,順利通過這些“關卡”的?難道這事和長埂村“兩委”有關?
“請問你種植了多少油菜?油菜補貼為什么會分兩筆領取?”調查組先找到當事人李某詢問,用“掌上村財”向李某出示油菜補貼發放詳情。
“第一筆0.065萬元是我種植油菜得的補貼,第二筆4.251萬元是虛假的,是村支部書記沈某、副主任王某和我商量后虛報冒領的……”李某說。
調查組立即進一步核查村組資料,并找到了長埂村支部書記沈某核實情況。“李某那筆4.251萬元的補貼是我們商量之后虛報冒領的,鄧某那筆0.78萬元的補貼是我用她的名義虛報冒領的,她不知情……”沈某某坦言道。
原來,長埂村2017年7月用扶貧專項資金成立珙縣山里人水稻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糙米、精米加工等,法人代表由李某擔任,合作社需連續5年向長埂村無法完成脫貧創收的貧困戶固定分紅。但該合作社成立后運營困難,無法順利給貧困戶分紅,村支部書記沈某、副主任王某就把腦筋動到了油菜補貼上,借用李某和鄧某的名義申報油菜補貼,想的是待油菜補貼資金兌現后便轉入長埂村集體賬戶用于貧困戶分紅,看似“天衣無縫”的計劃,卻被群眾通過“掌上村財”監管平臺發現并舉報了。
“沒有想到事情會到這個地步,我作為一名黨員,從來沒有想過損害黨的形象,是我紀律意識和法律觀念不足造成的,我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長埂村支部書記沈某自責道。
目前,因虛報冒領油菜補貼等行為,沈某、李某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王某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所套取的5.031萬元資金已全部上繳。
據悉,今年以來,珙縣紀委監委持續深化村級事務“雙線”監督,借助大數據精準發現問題,聚焦“惠民政策查詢、監督信息歸集、公示流程監控”,為群眾設置村務查詢、項目監督、實時投訴等一鍵查詢功能,讓村民通過線上查詢、線下對比等方式,實時監督村級事務公開事項。目前,通過“掌上村財”監管平臺發現并處理問題線索18個,黨紀處分5人,采取組織措施6人。
“虛報冒領油菜補貼折射出了基層黨員干部紀法意識淡薄,此種行為是對紀法底線的公然挑戰。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和監管,堵住監督方面存在的漏洞,用好‘雙線’監督模式,強化對村級‘一把手’的監管,管好‘微權力’,嚴防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發生,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源源不斷‘廉動力’。”珙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