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第二十屆西南農機展發布《四川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四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初測為59.57%,比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2019年以來,全省實施中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7.8億元,補貼機具51.5萬余臺(套),受益農戶40.7萬戶。
當前,農業生產正處于“從依靠人力畜力全面轉向依靠機械裝備”新階段。四川農機裝備產業取得一定成果,但農業機械化在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環節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
具體來說,在丘陵山區和特色產業中“無機可用”現象普遍存在。四川丘陵山區耕地面積約占全省78%,地形地貌復雜、地塊細碎凌亂、坡多臺多埂多,農業基礎條件差。丘陵地區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僅有50%,山區不到40%。經濟作物機械化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糧油作物栽播等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短板突出。
其次,四川農業生產“五良”(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還存在堵點,導致“有機難用”成為制約四川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此外,四川還存在農機研發制造水平和服務能力參差不齊、農機化保障體系和政策體系不到位等問題和短板。
對此,報告從強化頂層設計、加快需求凝練、加強研發攻關、打造產業集群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天府良機”打造創新路徑。
在打造產業集群方面,報告提出要打造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現代化農機裝備制造產業體系,重點培育一批“小巨人·成長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農機制造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帶動引領能力的國家級農業裝備龍頭企業,建成2—3家農業裝備全產業鏈企業集團。在完善服務體系方面,報告提出,四川要按照“一村一農機大戶、一鄉一農機合作社、一縣一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布局,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機服務體系,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向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集聚。(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