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4日電 (王曉燕 王歡)近日,經歷了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后,3歲3個月的小月兒(化名)被推出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介入手術室。面對父母焦急而期待的眼神,她的主治醫生郭永宏面帶微笑,語氣輕松:“第二次手術非常成功,以后她就可以放心地健康成長啦!”小月兒父母喜極而泣。
在媽媽肚子里就出現心臟異常,出生后生長發育遲緩體弱多病,被查出身患兩種先天性心臟病,輾轉多地求醫差點做開胸大手術,好不容易等到痊愈的機會卻突遭家庭變故無力支付醫療費……命運曾給3歲的小月兒開了不止一個玩笑,幸好有父母毫無保留的愛和成都市婦女兒童醫院心臟內科醫護的妙手仁心,終于闖過了一道道關卡,開啟健康的人生。
身患兩種先心病 治療面臨兩難局面

小月兒出生在廣東,媽媽懷孕時就在一次四維彩超中發現了她有冠狀動脈瘺,醫生告知孩子出生后很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她出生后,發育明顯比其他孩子慢,1歲8個月時體重僅有8.5公斤,而且經常感冒、發燒。
父母帶她到醫院徹底檢查,這才發現是她的情況比孕期醫生預測得還要復雜得多:不僅存在右冠狀動脈右房瘺(心臟表面的一條主要血管存在與心房相通的結構異常),還患有動脈導管未閉(胎兒時期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存在的一個通道,出生后本應閉合卻未閉合),這兩種心血管異常都屬于先天性心臟病,會讓供應孩子生長發育的營養物質被分到不該去的地方——肺,不僅會讓身體其他部位得不到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還會增加肺部感染風險。所以她的生長發育明顯落后,而且很容易生病。
如果是只有一種先心病的患兒,醫生通常會建議父母可以“等一等”,等孩子長大一些再做手術更安全。但小月兒有兩種先心病疊加又相互影響,身體承受的負擔要大得多,治療已經刻不容緩。
但是怎么治,又讓小月兒的父母犯了難。醫生說,不開刀的介入手術自然是首選,卻因為小月兒的部分血管還沒有發育到可以容納輸送鞘管以及封堵器進入,不能同時實施動脈導管未閉和冠狀動脈瘺的介入手術;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只能開胸手術。
父母心里非常糾結,遲遲下不了決心,“必須開胸嗎?”他們帶著小月兒輾轉了很多醫院求診,醫生的建議都差不多,“不開胸就只有繼續等待,等孩子長大點再做介入手術,但等待的過程會繼續影響生長發育,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持續存在,不僅要花費家庭大量經濟和精力,甚至孩子還有出現嚴重并發癥失去手術機會的風險。”這樣兩難的困境,讓父母更加焦心。
拆解復雜先心病手術 一分為二不開刀
去年4月份,在朋友的推薦下,小月兒父母又來到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心臟內科求診。面對他們“不開刀”的要求,接診的楊艷峰主任在仔細研判了孩子病情后,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答案,“可以,介入手術分兩次做就行!”
楊艷峰主任解釋,既然沒有兩全的方法一次解決兩種先心病,那么就可以換個思路,一步一步來——第一次介入手術只解決孩子動脈導管未閉的問題,這個手術對血管的要求低一些,可以為孩子的生長發育盡量爭取時間;等條件成熟后,再做第二次介入手術治療冠狀動脈瘺,完成徹底根治。只是兩次手術之間會間隔1~2年,期間還要繼續就診隨訪。
聽完這個既不用開胸、又能夠徹底治愈的全新治療方案,小月兒父母非常激動,立即表示:“我們馬上入院,您給安排手術吧。”
僅在大腿根部穿刺兩個針眼,手術時間半小時,住院三天——第一次手術很順利地結束了。出院后規律隨訪,小月兒生長發育明顯改善,也不經常感冒了,父母也非常的開心,充滿著希望等待著第二次介入治療。
痊愈在望卻突遭家庭變故 慈善救助終圓她痊愈之夢
2022年8月,小月兒過了3歲生日,體重也長到了12.5公斤,可以做第二次介入手術了。但天有不測風云,媽媽突然查出了甲狀腺腫瘤,需要手術治療,這對幾年來奔波求醫的家庭來說猶如雪上加霜。讓孩子治療,還是讓媽媽治療?全家人陷入了兩難。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心臟內科介入管理組組長郭永宏醫生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主動聯系了相關先心病救助基金,在他和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慈善部的積極幫助下,一家人完成了“中央專項彩票公益大病兒童救助基金”的申請,終于解決了后顧之憂。
10月12日,小月兒的第二次手術僅花了一個多小時就順利完成,術后3天出院。術后隨訪體檢顯示,她心臟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各項生長發育的指標已經跟上了同齡人的進度,可以說是“徹底治愈”。
科普:為什么先心病可以不開刀?
專家介紹,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分為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就是在X線、超聲等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一般是穿刺大腿根部血管,通過直徑為2-4毫米的鞘管將大小合適的封堵器送至病變部位,封堵缺損或未閉合的動脈導管,以達到治療目的。
和外科手術(開刀)比起來,介入封堵具有創傷小(只在大腿根部留下3毫米左右的針眼)、手術時間短(約1小時)、出血少(避免輸血風險)、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不需特殊麻醉及體外循環、住院周期短(約1周)、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
目前,對合適做介入治療的先心病患兒,介入治療成功率在98%以上,而且如果介入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對后續再開展外科手術基本不影響。
雖然不是所有先心病都可以用介入治療,不過隨著介入器械的不斷改進、醫生經驗的積累和操作技術的提高,介入的能力范圍也正在不斷擴大。除了以“瘺、狹窄、破損、未閉”等為關鍵詞的先心病適合介入封堵治療之外,現在部分復雜性先心病已經可以采取外科術后繼續用介入治療、介入技術與外科手術聯合等新技術來治療,特別適合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患者。
據了解,目前在兒童復雜性先心病的治療中,介入的“參與度”很大程度上體現醫療機構和醫師的技術水平。所以專家建議先心病患兒家長,在開始治療之前,應該到高水平的醫療機構進行全面的檢查,嚴格區分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的適應征,權衡利弊,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