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0日,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參會人員認真閱讀發言材料。記者 肖雨楊 攝
“過去是人才‘支撐發展’,現在是人才‘引領發展’。”“過去,企業選址看稅收等政策,現在更關注有沒有人才。”……
12月30日,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分組討論現場,不少與會人員提到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對四川而言,這樣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尤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實現這一目標,四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型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
為此,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再次明確目標——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
引才 要先為人才建好用武之地
12月23日,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科學城舉行成都分院新園區入住啟動儀式。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王嘉圖看來,這座中科院在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集聚園區,將成為匯聚人才的平臺。
四川靠什么吸引人才?眾多與會者都提到了“事業發展平臺”這一要素。
同一天,天府永興實驗室揭牌,張遠航、賀克斌、許唯臨等9位國內外院士成為實驗室首批領軍人才。“這是碳中和領域創新人才集聚的高地。”省科技廳副廳長楊品華表示,想要集聚更多戰略性、引領性人才到四川發展,國家大科學裝置、高能級平臺等創新平臺是重要依托。“說得通俗點,就是要讓人才來了有施展才華的地方。”
楊品華介紹,目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天府實驗室、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集聚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
科研資源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依托。對此,涼山州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曉博深有感觸:“不是只有大城市才能吸引高層級人才,位于深山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同樣吸引了人才的目光。”
劉曉博表示,涼山的發展相對滯后,引育人才是實現跨越追趕、彎道超車的有力舉措,關鍵是要將科研資源優勢轉化為吸引人才的創新優勢。“涼山州清潔能源豐富,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有集聚創新人才的科研資源優勢。同時,涼山提出,要將安寧河谷建設成為中國農業硅谷,也有望吸引農業創新人才集聚。”目前,涼山需要做的就是把各項基礎事業建好,積極和高校、國企合作建設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等,讓人才來了有用武之地。
育才 自主培養留得下用得好的人才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人才聚集高地,除了引才,“自主培養”也是重要途徑。與會人員紛紛表示,要有效調動高校和用人主體兩方積極性,特別是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自主培養主陣地作用,涵養創新人才“蓄水池”。
在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黃琦看來,高校要通過新的學科或新的科研方向布局,實現人才梯隊的合理布局。“舉個例子,目前,成都理工大學在地質災害領域方面的研究居全國甚至全球領先地位。在加固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我們根據地質災害的特點,拓展延伸到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預警等其他分支領域,不斷增加新的學科,培養更多人才。”黃琦介紹,目前,成都理工大學僅地質災害學科類大小分支已有十幾個團隊從事研究工作,其中不乏柔性引進的院士專家等。
瞄準青年群體,培養后備力量。王嘉圖介紹,近年來,中科院成都分院實施了“青年研究員”制度,選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重大項目負責人,給任務、壓擔子、助成長,對拔尖人才開辟綠色晉升通道,突破任職年限、崗位指標等限制,可享受研究員同等待遇。今年,中科院成都分院1000萬元規模以上科研項目有58個,4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任首席占比達32%。
為一方發展培養留得下、用得好的人才,不少與會者也提到了“產教融合”的關鍵作用。
“三線建設時期,自貢建設了現在的四川輕化工大學,以前是為傳統工業培養人才。”自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朱云介紹,如今把產業發展和高校的人才培養結合起來,自貢與四川輕化工大學共建了彩燈學院,設置彩燈專業,構建了彩燈產業人才培育體系,助推自貢“彩燈+”“+彩燈”跨界融合發展。
“產教融合”發展,宜賓市也在積極探索。“我們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市委人才工作局以及市大學城科創城建設服務局,通過幾年建設,高校從2016年的兩所增加到現在的12所;在校大學生從2.5萬人增加到8萬人。”宜賓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靜表示。
用改革激發科研人才活力 讓有突出貢獻的人“名利雙收”
“希望加大對省屬高校科研平臺建設支持力度。”“完善對科研人員的管理和考核,改革科研立項方式。”……在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分組討論會上,與會者展開熱烈討論,盼望通過進一步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干事創業活力,讓更多有突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名利雙收”。
近年來,全省大力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對此,參會人士深有感觸。“現在,在人才考核評價、崗位設置等方面,高校有了更大權限,選才用才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間。”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毅表示,今年全省首次設立“支持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獎勵資金”,成都中醫藥大學因為人才工作做得好,獲得了600萬元獎勵。
構建充滿活力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需要聚焦難點堵點精準施策,繼續深入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在小組討論會上,不少高校反映,目前在科研平臺建設、編制數量、高級職稱占比方面,還需更多支持。
對此,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國貴表示,省委教育工委將結合全省“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加快制定教育系統人才發展規劃,并針對實際工作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創新突破,完善系列配套政策;落實好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舉措,提升政策針對性有效性。
“我們將持續破除人才評價、使用、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省人社廳廳長胡斌表示,將通過大力實施人才活力激發行動,破除人才培養、評價、使用等方面的壁壘,包括“破四唯”“樹新標”,構筑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落實優秀青年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政策,進一步打通優秀青年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等。
人才怎么用好,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呂火明建議,要通過完善管理模式激發創新活力。“對科研人員,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樣來進行管理,而應遵循科研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呂火明以農業科研領域人才為例,“在具體工作時間和方式上,不能要求他們每天到辦公室打卡,因為科研人員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把科研成果搞出來的,而是要到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去創新創造。”
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如何加快構建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12月30日召開的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區域布局,加快構建以成都為龍頭、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其他市(州)和縣(市、區)為基點的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將緊緊圍繞省委決策部署,適應主干帶動引領、多支競相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因地制宜探索人才發展路徑,形成分工協作、協同高效的區域人才梯隊,爭做雁陣格局“奮飛者”。
發揮“頭雁效應”
成都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極核、我省經濟發展主干,聚集了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創新平臺和一半以上的研發人員,是當仁不讓的“頭雁”。如何發揮好“頭雁”帶動作用?成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鄧濤介紹,成都正圍繞平臺孕育人才,積極構筑高能級平臺體系,即打造戰略科學創新平臺、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業孵化平臺,“我們將努力打造全國人才政策創新先行區、重大創新平臺承載區、高端人才集聚區、創新創造活力區、人才價值生態示范區。”
同時,成都的目光還對準了稀缺資源——戰略人才和海外人才。鄧濤表示:“成都有基礎、更有責任參與新一輪全球合作與競爭。我們正緊扣城市發展戰略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關注到這一點的還有川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體斌,他表示:“川投集團將持續深入實施‘棟梁計劃’,啟動實施百名新能源人才全球招聘計劃,大力引進培養一批新能源、資本運作、行業領軍人才,以更有效的工作、更完善的制度、更廣闊的舞臺、更包容的環境,加快把川投集團建設成為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國有企業人才高地。”
綿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莫懷學表示,綿陽將大力實施國防科工人才集聚行動,培養、引進一大批站在國際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戰略人才;大力實施國家戰略平臺鑄造行動,積極爭取國家在綿陽新布局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大力實施產業壯大行動,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建好核醫療健康產業基地、激光產業基地、磁性材料產業園。
實現“群雁齊飛”
建好新時代人才強省,需要下好全省一盤棋。如何加快打造區域人才高地?巴中市委書記何平認為,應圍繞產業培育振興集聚人才。“巴中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產業培育振興為主線,加快產業人才集聚、創新人才培養,助力老區后發趕超、振興發展。”何平告訴記者,下一步巴中將繼續實施“百千萬引才工程”,積極構建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人才發展新格局,用5年時間形成百名高層次人才領航、千名專業人才支撐、萬名產業人才集聚態勢。
而在川北醫學院黨委書記張勇看來,既要引進人才也要“就地取才”。“學院一方面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全鏈條培養機制,打造人才梯隊。讓更多的人才扎根在南充、成長在南充、收獲在南充。讓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川東北經濟區發展。”
“如何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和下沉深度,夯實雁陣格局底部基礎,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省鄉村振興局機關黨委書記張華林介紹,近年來我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吸引了大批農民工返鄉創業。特別是在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中,優秀人才大量回引,班子戰斗力顯著提升。“根據《四川省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接下來我省還將從人才招引、定向培養、人才激勵等方面統籌實施一批重點人才項目,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縣和艱苦邊遠地區傾斜支持力度。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展翼建功。”張華林說。
曹澌源 記者 任鴻 劉春華 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