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在成都召開。
這一天,是2022年最后一個工作日。川渝黨政領導面對面坐在一起,完成了一個“約定”: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推動國家戰略走深走實。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成為川渝兩省市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共同行動。
堅持高位推動、以上率下,3年間,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一共舉行了6次。這些高規格的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雙方商議確定的重點工作推進如何,帶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呈現一種什么態勢?
從“云上會”到“面對面”
凸顯抓牢重大機遇的緊迫性
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第二次會議以視頻連線形式舉行,這是由當時的疫情防控形勢決定的。2020年3月17日,川渝以視頻形式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共同按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鍵”,也以此作為兩省市合力應對疫情影響、提振發展信心的重大行動,因此顯示十分迫切。
會議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確立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工作機制。這個機制包括,每半年召開一次黨政聯席會議,設立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在兩省市發展改革委組建人員互派、一體運行的聯合辦公室,共同設立有關專項工作組,由此形成了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上下貫通的三級運行機制。
2020年以來,雙方共召開黨政聯席會議6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6次、聯合辦公室主任調度會議18次,研究部署兩省市合作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系列重大事項、協調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
2020年12月14日,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召開,還是在云端碰面。當時,成都郫都區發現確診病例,使得雙方的“面對面”會議未能成行。
但這次會議召開有一個重大背景,2020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重慶、四川相繼召開全會謀劃“十四五”發展,都把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日益深入人心。
在這次聯席會議上,雙方研究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相關工作,因為有《規劃綱要》作為依托,雙城經濟圈重點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等得以審議通過。
此后兩年,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兩省市黨政聯席會議得以順利舉行,雙方黨政領導、有關部門、納入雙城經濟圈規劃的有關地方負責同志如期每半年“赴約”一次。
從舉辦時間看,第六次會議又顯得有些特殊:放在了一年“收尾”之際,同樣也意味著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部署,凸顯了成渝地區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12月21日,重慶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明確,全面增強中心城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輻射帶動全域發展,推動“雙城”合作、“雙核”聯建走深走實。11月29日,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強調,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推進兩翼協同,加快中部崛起,推動戰略實施全面提速、整體成勢。
雙方此次碰面,就是要在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乘勢而進,共同書寫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
聚焦越來越實
在各領域取得一攬子合作成果
川渝一家親,親戚越走越親。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三次、第五次會議在重慶舉行,第四次、第六次會議在四川舉行,你來我往中,雙方全面加強戰略協作、政策協同、工作協調,在各領域取得一攬子合作成果。
從聯席會議的議程看,雙方既要在會上相互通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合作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任務、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并共同審議有關方案和政策措施。
記者梳理發現,六次聯席會議共審議通過了近30個文件,體現出聚焦越來越實、工作越抓越細的特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從夯基壘臺、重點突破,邁向全面提速、整體成勢。
第一次會議的重點,在于細化落實中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頂層設計的制度安排,明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會上通過了《深化四川重慶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四川重慶兩省市共同爭取國家支持的重大事項》。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系統工程,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第二次會議的重點是商定了需要雙方協同編制的若干重點規劃,著力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會議上,建立了兩省市領導聯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項目工作機制,按照“一項目一專班一方案”原則和“清單制+責任制”管理要求,雙方強化統籌協調調度,加快推進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建設。
2020年、2021年川渝分別實施共建重大項目31個、67個;2022年滾動實施160個重大項目,到12月底,當年完成投資2336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達127%,其中現代基礎設施項目41個、完成投資995億元,現代產業項目71個、完成投資986億元,科技創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領域項目48個,完成投資355億元。
從第三次會議開始,川渝合作的重心明顯向產業領域、科技領域、民生領域延伸,密集施工、多點突破、加快成勢,將《規劃綱要》“任務書”變成了推進工作的“施工圖”。會議審議通過了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特色消費品產業、能源綠色低碳等方面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共建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口岸物流體系、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實施方案,還包括支持川渝高竹新區改革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其中,第四次會議通過了8個文件,為歷屆之最。而在第六次會議上,通過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行動方案》《推動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的實施意見》,雙方向著實現區域市場一體化、增強科技創新中心支撐力邁出重要一步。
不斷邁出新步伐,接連迎來新氣象。僅從產業領域看,據統計,2022年川渝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產業規模分別達到2.2萬億元、7500億元、1萬億元和1.48萬億元,兩省市創新“大產業、細分工”產業協作模式,重點培育的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更具競爭力。
相互“取經”借鑒
合力開展重大專項行動
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召開前,重慶市黨政代表團用了半天時間在成都參觀,馬不停蹄來到天府新區規劃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天府興隆湖實驗室、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威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考察。
這些點位在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推進科技創新、構建產業生態圈等工作中走在前列。以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為例,目前已有中科院成都分院本部、成都生物研究所等6家單位整體搬遷入園,入住約2000人,為建設國家級科學研究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第三次聯席會議開始,到對方最拿得出手的項目、企業、區域考察,相互學習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成為一項重要安排。四川省黨政代表團來到重慶市,了解重慶在城市更新提升、壯大先進制造業、發展數字經濟、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等方面的有效探索;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去年底還在宜賓市了解動力電池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高等教育發展等取得的積極進展。
圍繞共同推動重點領域工作,集中資源力量開展主題鮮明的配套活動,也是兩省市黨政聯席會議的重要安排。
在第三次聯席會議前,雙方舉行了40個重大項目的集中開工活動,項目類型全部指向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項目總投資1054.5億元,單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2個,超過半數。
第四次聯席會議的配套活動,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雙方在宜賓三江口長江生態公園舉行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啟動儀式,提出到2025年協同推進雙碳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并共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雙碳示范區的目標。
第五次聯席會議聚焦文旅產業發展,雙方啟動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動,推出“川渝一家親——景區惠民游”活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題游產品,還舉行了第五屆川劇節精品節目展演。
而第六次聯席會議的配套活動,聚焦共建改革開放新高地,兩省市黨政領導以視頻連線方式聽取共建世界級機場群、共建對外開放大通道有關項目建設情況匯報,舉行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川渝總運量突破60萬標箱發車儀式,并共同為重慶生產服務型、成都空港型兩個國家物流樞紐揭牌。
抓工作不面面俱到,聚焦某個領域集中資源力量舉辦配套活動,體現了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躍升的思路。從碳達峰碳中和看,促進能源體系低碳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所在。今年以來,兩省市大力實施川渝電網一體化建設,開工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啟動建設川渝一體化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加快建設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能源低碳轉型發展和保障能力取得重要進展。
今年以來,川渝兩省市均面臨高溫干旱、缺電保供、疫情頻發等超預期影響,在“一盤棋”思維和一體化理念指引下,雙方共克時艱、攜手共進,年末坐在一塊審視“成績單”均感到“來之不易、成之惟艱”。
大家表示,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兩省市要借勢而起、乘勢而上,向著合力打造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疾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