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邊鈺 李婷

6月21日,“巴蜀兒女心向黨”——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正在緊張排練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向宇攝
6月25日晚,“巴蜀兒女心向黨”——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將在省體育館啟幕。近日,記者在演出彩排現場了解到,此次演出的20余個節目藝術化地再現紅色百年,既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又具有鮮明的四川特色。
此次演出匯聚全省2000多位演職人員,節目編導梁櫻子介紹,有不少節目講述四川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奮斗的故事。比如情景朗誦《一封家書》,就講述了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的故事。
趙一曼出生于四川宜賓,1936年英勇就義。在犧牲前,她曾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歉疚和期望。作為一名革命戰士,她無畏于犧牲;作為一名母親,她不舍于孩子。兩種情感交織在這篇短短的家書中,使得這封短信力有千鈞。
為更好展現這種情感,演出專門選了四位年輕舞者,演繹趙一曼人生的四個階段。“當她剛加入革命時,舞蹈是陽光活躍的;當她初為人母時,舞蹈增添了一份慈愛柔情;到她叱咤東北抗日戰場時,舞蹈風格則變得鏗鏘有力;到了就義這一階段,舞蹈變得愈發英勇,展現她的無畏和無悔。”
“國家一級演員董凡將配合舞蹈,把這篇家書娓娓道來。”梁櫻子透露,為增加節目感染力,他們還將孩子戴的虎頭帽這一道具運用進來。
此外,舞蹈《飛奪瀘定橋》、川劇戲歌《花開天府》、歌舞《歌唱二郎山》、詩朗誦《火紅的攀枝花》等都具有鮮明的四川特色。“還把不少大家熟悉的民歌進行改編,讓老民歌以新面貌出現。”音樂總監彭濤介紹。
晚會總撰稿潘勇、文字吳瑜婷,還用“大與小”“虛與實”“多與少”三對關系,對整臺演出進行剖析。面對較為宏大嚴肅的國家層面題材,要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就要在大方向上準確把握國家層面的黨史故事,并聚焦“四川”。“虛與實”則要求演出內容要具有真實性,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同時又要進行文學化、藝術化的提煉,避免陷入太具象的“報告式”表演中。而在“多與少”方面,演出團隊盡可能把各種多樣化的舞臺元素調動起來,同時又要在美學處理上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