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月21日電 (單鵬 岳依桐)進入冬季以來,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麥溪鄉陸續迎來“遠方來客”——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大天鵝成群結隊飛臨,在若爾蓋終年不凍的河流與濕地開啟長達4個月的越冬之旅。如今,高原上的“天鵝湖”已成為冬季若爾蓋一幅生動景象。
“天鵝湖”是若爾蓋近年來進行黃河上游生態治理與保護的縮影。作為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若爾蓋持續加大對沙化、黑土灘的治理,實行禁牧、輪牧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治理工程,把高原濕地打造成候鳥理想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黃河的保護與發展,是今年中國多地兩會關注的焦點,“黃河”一詞多次出現在今年河南、寧夏、四川等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據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開展黃河干流河岸侵蝕應急處置及防洪治理,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加快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已成為今年四川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
2021年10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在加強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建設方面,提出要筑牢“中華水塔”,保護重要水源補給地,加強重點區域荒漠化治理。
四川在構筑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維系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具有重要地位。今年四川兩會上,民進四川省委會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四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建議升級四川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加強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化解保護與發展矛盾。
四川省政協委員、民進四川省委會一級巡視員趙川榮表示,去年6月,民進四川省委會組織專班前往阿壩州阿壩縣、紅原縣、若爾蓋縣、松潘縣等黃河流經的區域開展調研考察,發現該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標仍面臨巨大挑戰,“黃河治理與發展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四川省人大代表李龍清也在建議中指出當前黃河上游生態治理與保護所面臨的難題,“生態保護治理機制配套不完善;現有資金投入和項目支持力度暫不能滿足生態保護治理現實需求;高質量發展空間受限,旅游、交通、產業等重大項目落地存在難度。”
對此,李龍清建議,要把生態保護治理和民生民計納入規劃統籌實施,提高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政策標準;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生態治理修復等項目建設;科學合理劃定生態紅線,為黃河流域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化、產業發展等預留足夠空間。
此外,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也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建議,建設“長江黃河上游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屏障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匯聚科研力量,讓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屏障建設的研究體系更加完整、科學。”四川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四川省委會秘書長楊志萍解讀道,此舉有助于開展前沿性課題研究,為持續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打好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