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日電 (鄒立楊 張紅 侯燕)鄉村振興,交通先行。近年來,江陽區以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為契機,探索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長效機制,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農村公路覆蓋面和通達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截至目前,江陽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22億元,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252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村公交全覆蓋。
“路產融合”激發鄉村活力
“四好農村路”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江陽區堅持農村公路與全域旅游、現代農業、生態文明同步謀劃、深度推進,“路旅融合”挖掘美麗鄉村新價值、“路產融合”激發鄉村經濟新動力、“路景融合”創新鄉村振興新模式,帶動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村公路+現代農業”建設產業路,在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村公路從“單向推進”向“融合發展”轉變,形成便捷的交通路網。江陽區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舒明介紹,園區依托成熟路網,引進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36個,帶動了17000余戶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437元。
張壩-羅灣-彌陀沿江晚熟桂圓、沿江蔬果采摘等農業示范帶,甜橙、桂圓、高粱、蔬菜等特色農業快速發展。董允壩、鳳龍等6個現代農業園區全部通四級以上公路。
在江陽,打造“四好農村路”,讓交通帶動經濟發展,受益的不止農業。“路攬風景+景活產業+游促經濟”,沿沱江旅游道路C位出道,成了瀘州周邊游的“網紅”景點,黑、白、紅三色路面與沿線風景相互交融,形成了一條“路中有景,景中有路”的獨特風景線。一路上,觀景平臺、停車場、公廁等設施齊全,觀山看水、健身娛樂、休閑垂釣、特色餐飲,游客到此好不愜意。
江陽區規劃建設旅游風景路104公里,串聯全區主要景區景點、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助力實現交通建設發展與旅游經濟效益雙贏。
“金通工程”引領精品示范
路路有人管,管理有實效。實施“全域農村公交”、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實施“金通工程”,暢、安、舒、美、綠,江陽區農村道路發展高標準、上臺階。
江陽區交通運輸服務中心和12個街鎮交通管理站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監督檢查、宣傳勸導、隱患治理、管理養護等工作,區級、鎮街、村社明確交通安全管理職責不斷增強應急能力。
江陽區全面推行路長制,健全“總路長+縣鄉村道路長”組織體系,落實“路長制”信息公開,建立總路長辦公會制度、公路巡查制度、各級路長工作聯系和議事協調機制。同時,建立目標考核機制,明確評價指標與標準,對路長工作進行評價考核,切實做到相互配合、消除盲區、管理到位,通過“路長制”實現“路長治”。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轎車,路修好了,去鎮上辦事不過是‘一腳油門’的事,更要遵守交規。”率先在沿沱江旅游道路開展農村公路綜合執法,整合公安交警、運政、綜合行政等執法力量,組建綜合執法隊伍,構建“大交管”格局,不僅解決了多支執法隊伍上路、重復查處等問題,路域環境、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公交公司運營平臺、互聯網數據,“一圖一庫”“兩個平臺”“三大功能”,硬核科技助力農村公路管理,江陽區將實現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全鏈條科技化、智慧化。
“我們將繼續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生態優勢、產業特色、歷史人文、風土人情等要素,挖掘江陽農村公路文化內涵,打造江陽農村公路品牌,推廣品牌名稱、標識(LOGO)在路域設施、公交設施、服務設施等規范應用。”江陽區交通運輸局局長趙策介紹,LOGO標識設計已經完成。
“管養結合”形成常態長效
不僅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更要做好“管理、養護、運營”三篇文章。江陽區多元化落實三級養護責任制,明確路產確權、探索養護創新,確保“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果長久有效惠及大眾。
江陽區加大機械化養護中心建設投入、加強養護隊伍建設、制定村規民約,農村公路管養能力不斷增強,實現了全面列養,優良路率達89%。
“前段時間一遇下雨天,路邊水溝就堵,倒灌到路面,車子一過,跑都跑不贏,有的路面也被損壞了。如今水溝清理了,旅游道路更美了。”江陽區沿沱江旅游道沿線的村民點贊公路養管工作及時、到位。
建養一體化、養護市場化、公益性崗位設置、公路資產融資反哺,江陽區轉變思想、創新思維,打造管養新模式,讓“四好農村路”更好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生態路、致富路、希望路。
下一步,江陽區將繼續堅持“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理念,著力發揮好農村公路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保障作用,推動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