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6日電 (袁強)“深層涌水量從每秒46.97升降至每秒0.15升,降幅99.7%,淺層涌水量從每秒154.21升降至每秒12.44升,降幅91.9%,壩后長觀孔及壩基滲壓計觀測值普遍下降15米,最大下降22米,大壩滲漏問題終于成功解決了,效果還遠遠超出預期。”

看到一年來的奮斗成果,項目經理唐玉書和常務副經理王曉飛臉上難掩勝利的笑容,站在曾經的大壩涌水點,他們不禁長長舒了一口氣。
12月15日,對于項目團隊來說注定難忘,經過461天的緊張施工,瀘定水電站壩基補強帷幕灌漿工程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這也填補了中國“高水頭下”大壩深厚覆蓋層壩基防滲處理的空白,為其他類似深厚覆蓋層基礎處理技術積累了寶貴的施工經驗。

瀘定水電站是大渡河水電基地的重要電站之一,是大渡河干流水電規劃的第12個梯級電站。靜臥在峽谷之間的巍峨大壩,猶如一雙巨手,馴服了狂野的河水猛獸。蓄積的水被源源不斷的送到右岸地面廠房,變為電能。
這座粘土心墻堆石壩,建筑于深達150多米的覆蓋層上。150米,地表到基巖的距離,廣布著因為河流沖積堆積等原因形成的松散堆積、沉積物,透水性程度高低不一。要在這類地質條件下修建大壩攔水擋水蓄水,如果不對易透水、滲水的地層進行處理,將會嚴重影響大壩質量和運行安全。
保證大壩牢固,就必須要從地面向下修建相當于50層樓高的防滲體系,構筑一道結實的保護屏障。
為了解決大壩防滲的問題,電站修建之初,在大壩的所在的河床部位設計了一道最大深度110米的垂直混凝土防滲墻和四排灌漿帷幕,四排灌漿帷幕主要解決地下110米到150米地層的防滲問題。而在大壩的兩岸部位也同時進行了基礎處理,主要由混凝土防滲墻和基巖帷幕灌漿組成。建設期間,為早日實現工程投產發電,對河床段帷幕灌漿進行了設計優化,調整減少了防滲墻外上下游側兩排孔,進行了防滲墻內兩排灌漿孔的施工。
2020年9月11日,瀘定電站河床段壩基深厚覆蓋層補強帷幕灌漿工程正式開工,拉開了項目全面施工的序幕。進入全面施工,項目又即將迎來新的考驗。
在試驗期間,水電基礎局調配了精干力量集中攻關,對傳統的施工工藝從技術、材料、工序方面進行了全面創新。而以前擁有豐富經驗的灌漿老手,如今要當起新學徒,所有的施工內容都要從頭學起。而新技術對操作手的學習能力要求又比較高,成了一些老工人邁不過去的“一道坎”。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部分老工人畏難情緒較重,主動放棄學習新技術的機會,因此施工人員流失十分嚴重。
今年3月初,施工效果逐步顯現,深層涌水量和淺層涌水量每天都在下降。經過半年施工,見到了一點曙光,項目團隊繃緊的神經,終于稍稍松了一些。
施工效果出現后,國家能源局大壩中心、四川省能源監管辦公室、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業主華電集團、設計單位中國電建成都院專家先后到現場查看施工進展,對水電基礎局的專業能力給予了高度肯定。
10月11日,隨著第二排灌漿施工完成,深層涌水流量降至每秒6.04升,降幅達87.1%,淺層涌水量每秒降至74.17升,降幅達51.9%,整體效果超出預期。
12月15日,項目全面完工,深層涌水降幅99.7%,淺層涌水降幅91.9%,意味著大壩手術圓滿成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