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有一條“狀元街”,這條全長860米的街道初建于北宋雍熙年間,因歷史上曾出過兩名狀元而得名。

在“狀元街”左右兩側分布著資中文廟、武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學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廟學合一”建筑的精品之作。
“五絕一奇”獨領風騷
資中文廟歷史悠久,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其結構布局與全國最著名的山東曲阜孔廟相仿,建筑面積達2608平方米,資中文廟保存完整度在我國罕見。

其中資中文廟內的“五絕一奇”獨領風騷。資中文廟的“第一絕”便是川內文廟唯一、全國罕見的“七孔照壁”,照壁中七孔鏤空壁塑圖案精美。

此照壁以資中地方特色的鯰魚為寓,表現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內涵。
資中文廟的“第二絕”為文廟泮池東西兩側的明成化四年明憲宗皇帝書《御制重修孔子廟碑記》碑和清康熙書《四書·大學篇》碑。兩通碑文深刻反映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與思想,是極其寶貴的文物珍品。

資中文廟的“第三絕”為泮池中的三孔連橋——狀元橋,古時有規定:出了狀元,泮池上的狀元橋就可以通過;如果沒中狀元,泮池上的狀元橋就用石刻的人物、動物、花卉圖案攔住,不能通過。因資中歷史上曾出過兩位狀元,資中文廟泮池上的狀元橋便暢通無阻。

資中文廟內的“第四絕”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至圣先師孔子神位”。該神位是全國文廟中獨一無二、最高大、最精致、最奇特的一塊神位。

資中文廟的“第五絕”為大成殿殿堂上懸掛的十塊匾額,其中有清代八位皇帝御書為孔子題寫的匾額,制作精美,保存完好,為川內文廟獨有。

“一奇”則是資中文廟大成殿擁有全國文廟大成殿中唯一一尊孔子站像,在全國文廟大成殿中,孔子的塑像大多是坐著的。只有資中文廟大成殿的孔子雕像是站著的,因孔子曾“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而萇弘是資中人,孔子作為“尊師重教”的倡導者,到了老師的故鄉,便侍而以立。

文武二廟相對而立
在“狀元街”上,與資中文廟相距100余米處便是資中武廟,資中武廟又稱關帝廟,是古代供祀三國英雄關羽的廟宇。

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同治時先后三次修葺,建筑布局與文廟相似,武廟保存基本完整,屋面的青黃色琉璃瓦與毗鄰文廟的紅棕色琉璃瓦在日光下交相輝映,文武二廟相對而立,屬全國罕見。
為何是資中?
資中縣位于巴文化與蜀文化的交界地帶,巴人尚武、蜀人好文的風氣在此匯聚,共同構成了古時資中人兼收文武的文化性格。資中名士輩出,從科舉制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資中共誕生狀元2名、進士210名、舉人224名、恩賜翰林2名、貢生102名、秀才1000多人。而在武舉興盛的清代,資中總共誕生武舉人52位、武進士7位。

2009年,資中編制了《資中文·武廟保護規劃》,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資中文廟和武廟開展了復原展陳工程。文廟陳展恢復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四配、十二哲、七十二賢人)站像,刻制了孔子圣跡圖104副、資中名人墻等。
武廟內恢復關羽及其弟子像,恢復劉備、關羽、張飛像,二十四名將館,“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情景再現,武舉制度、資中地方特色盤破門武術文化得以體現。

如今,當地將每年例行的祭孔儀式安排在高考前夕舉行,促進尊師重教、樂學好學等思想傳播。

在資中武廟三義祠外,開辟出了盤破門武術文化長廊,體驗盤破門武術也成為了資中武廟一種新的傳承形式。
作者:祝歡